向好奇心和耐心致敬
陈宁
不管是诺贝尔奖,还是年轻的菠萝科学奖,科学研究者们在日复一日研究、等待的过程中,收获了勇气、坚韧、正直、谦逊,以及对这个世界无比的热爱和对真理发自心底的敬畏。
向好奇心和耐心致敬
陈 宁
一年前翻杂志,这样一则小故事打动了我。
一位好奇心爆棚的年轻人,搭起一个小小摄影棚,每天给一块普普通通的生肉“拍写真”,一整年间,他忍受着这块肉的腐烂、霉变,从不间断。
他叫张弘弢,因为这个名为“一坨肉的365天”的实验,获得了2015年的菠萝科学奖。
4月9日,2016年菠萝科学奖在杭州落下帷幕,又涌现了一波如张弘弢般“无聊”的科学发烧友。在笔者看来,这种“无聊”正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精神之一,因为科学,致敬的不只有好奇心,还有时间。
简单回顾,在科学界,把对科研的执着投入到无限时间里的例子不胜枚举,毫不夸张地说,科学就是“等”出来的,百年“诺奖”就是最好的例子——
屠呦呦与一众研究者于1972年最终确定了青蒿素的立体结构,43年后因为诺贝尔奖,它的意义和用途才被大多数人所熟知;希格斯老爷子“等”了半个多世纪,著名的“上帝粒子”于2013年才被“诺奖”认可。
科学研究就是这样一条需要耐心与毅力的道路,这似乎都与当前社会的高速、便捷背道而驰。那么,在凡事都求快的当下,他们为什么要“等”?他们究竟“等”来了什么?
他们“等”来了现代社会的进步。科学研究,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它关乎着大到“飞天奔月”,小到日常点滴的万事万物的真理。因为它的存在,人类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可以说,正因为科学的“慢”,才有现代人引以为傲的种种“快”。
他们也“等”到了更多人去探索这个世界。菠萝科学奖,和“搞笑诺奖”一样,看似博君一笑,实则在通过这种严谨而不失幽默的方式,让科学逐渐走出深闺,走入大众的内心。
他们还“等”来了科学精神的代代传承。不管是诺贝尔奖,还是年轻的菠萝科学奖,横跨了一个多世纪的科学研究者们,在日复一日研究、等待的过程中,他们的收获也不只有进展缓慢的科研成果,还有勇气、坚韧、正直、谦逊,以及对这个世界无比的热爱和对真理发自心底的敬畏。正是他们构建了科学精神之根基并使之代代相传。
是的,去思考他们为什么要“等”,其实就是在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科学。也正因如此,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每一个愿意为科学贡献时间的人,也都值得被尊重。
向好奇心致敬,向时间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