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和颐事件:
何处安放安全感
蒋妥
希望责任相关方能多一些承担,少一些推诿,多一些亡羊补牢,少一些安全漏洞;整个社会可以多一些热心,少一些冷漠;让公众都能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焦虑。
回溯和颐事件:
何处安放安全感
蒋 妥
近日,“女子在北京和颐酒店内遭陌生男子强行拖拽”的事件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遇袭女生@弯弯_2016以长微博的形式把整个事件叙述得清楚完整,再搭配上视频,给网友极大的带入感和冲击感,也让缺乏安全感的公众绷紧了神经。
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或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在日常生活中,安全感缺失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每个人都在积极寻找着安全感,而整个事件过程中,该女子被掐脖子胁迫、喊救命却无用、有人围观而仅作壁上观的那种绝望,无疑深深触动了公众心中的情绪敏感点,而事后酒店的各种推诿更是将这种情绪进一步发酵。
尽管北京警方专案组很快就在河南省许昌市将涉案男子李某抓获并公布案情,但是和颐酒店一名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表态,“我觉得是在炒作,真的。一,又没有死人;二,又没有着火;三,又没有发生强奸案,对吧?你这警察出面,对吧?也报案了,对吧?你说,就那么回事。”又让大家把焦点回归到酒店上来。
家,本是公众最具安全感的地方。而酒店,是经常出差在外之人暂时休憩之地,与家有异曲同工之妙,特别是以如家为名的酒店本是以此为“标榜”。勿论其他,整个事件中酒店的管理缺位是不争的事实,从弯弯上传的监控视频显示,理当刷卡才能进的楼层为何轻易可进?一名酒店保安在她呼救后赶到旁边,全程在场却为何丝毫未有动作?甚至可以武断地说,酒店的管理缺位才是遇袭事件的“元凶”。在如此境况下,扯谈任何诸如没有死人、没有强奸等的借口都是荒谬的,没有造成恶劣结果岂能成为酒店推脱责任的理由?而这些推诿又让我们思考,如果在外旅行之时连休憩之所都不得安歇,我们又去何处寻找安全感呢?如果酒店的安保服务缺失,不能够保证硬件设施设备、相关规章制度及工作人员素质等多个方面的水平,何以大庇天下“游人”俱欢颜?
当然,旁人的冷漠感也让人不寒而栗。重看视频,一名女子被陌生男子强行拉拽,几名围观者也只是观看,即使在男子叫不出女生名字的情况下,也没人伸出援手,如果不是最后有一位“女侠”仗义出手,后果不堪想象。人性冷漠何以至斯?当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只剩下冷漠和提防时,这个社会究竟会如何呢?
事件中警方也被置于风口浪尖,“周日的案子,为何周四才破案”是民众最大的质疑。实际上,从接到群众报警到受理案件,再进行侦查、调查、收集有关证据材料等,都需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特别是这次事件成立专案组跨省追捕,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这样的破案速度并不算慢。但换个角度来看,这种对警方不作为略显“无理”的指责也从侧面反映了公众对安全感缺乏的焦虑。
实事求是地说,剖开整个事件来看,其背后潜藏的其他各种巧合和疑问更是让事情披上难以判断真相的外衣,而这些疑问未尝不是民众安全感和信任感缺失的表现。各种猜测,各种推理,各种脑洞,炒作与阴谋争论中真相仍扑朔迷离。这一切,让我们终究希望责任相关方能多一些承担,少一些推诿,多一些亡羊补牢,少一些安全漏洞;整个社会可以多一些热心,少一些冷漠;让公众都能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焦虑,让我们可以安放那“颠沛流离”的心,寻回那丢失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