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经济

网络支付新规到
实名不是添麻烦

  以后用支付宝或者微信一年里只能抢不超过1000元的红包了?最近,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吐槽。这个变化源于2015年年底央行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办法提出,2016年7月1日前,各非银机构须敦促用户进行账户实名制认证,否则其使用支付账户消费、转账、提现、收发红包的总额度每年只有1000元。

  随着“大限”将至,各非银机构纷纷加快推动实名验证力度,在人们打开第三方支付APP准备买买买或转账提现时,会不停收到要求绑定银行卡、上传身份证的提示。许多用户感觉“被烦到了”。

  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无论是数量、技术能力,还是线下场景应用的渗透力,都已经走在了全球最前列。但越是在创新上走得远,越要在安全和风控上谨慎。P2P金融平台频频出事就是一个强预警,央行推动非银机构实名认证是及时且必要的举动。

  目前的网络支付账户里,实名账户占比仅43%,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网络账户都不是实名账户。这是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5》中的数据。2012年,央行对外公布了《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网上支付账户的开立应实行实名制。在那之前账户实名制的比例不到20%,3年过去了,只提高到了43%,实名比例依然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非实名制指的是仅仅用身份证或手机号码就注册了支付账户的用户。如果有人捡到你的身份证或通过其他渠道知道了你的身份证信息,用你的身份证或者用你身份证购买的手机号码,就能成功注册一个支付账户。

  这样看来,通过绑定实名认证的银行卡、用支付账户给自己名下的物业交水电煤费用等多个方式,来证明“你就是你”,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这是让支付机构的风控后台能从多维度“更了解你,从而更知道怎么保护你”。

  安全总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一些便捷。按照央行要求,支付机构天然就有“了解你的客户”的义务,也只有在安全的大前提下,支付机构才能开发更多的产品,适应消费者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支付需求。

  当然,互联网支付正在不断尝试用新技术、大数据来创新认证。但没有哪家企业可以获得所有的数据信息。来自传统金融体系的金融信息,与来自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信息通过实名之后的共享和匹配,才能更细致、立体地描绘出一个人,未来人们的行为也能据此得到精准的定价。

  对支付机构来说,实名认证也不仅仅是一个合规要求,谁能尽快完善实名制这项内容也必将获得更大市场优势,比如为认证维度多的用户提供更广泛的创新金融服务。不管对用户还是支付机构来说,实名认证会带来一时麻烦,但这一步跨出去,前方更精彩。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5 网络支付新规到
实名不是添麻烦
2016-04-09 842105 2 2016年04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