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文化

雕刻时光
穿越古今

  本报杭州4月8日讯 (记者 俞吉吉) “一耕二读三打铁,四五航船磨豆腐,六木七竹八雕花,九纺十织织布郎……上行下行三十行,行行总出状元郎。”关于行业,自唐代开始就有三十六行的记载,但随着岁月更替,不少行业已渐行渐远,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4月8日,三十六个行当一起“走”进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当天,“大匠之风”大师个人展系列——郑胜宁雕刻艺术展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二楼的临展厅开展,展出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十佳民间艺人郑胜宁的木雕和根艺作品138件,囊括了名人肖像、当代生活、历史题材等领域,贯穿其58年的创作历程,是其艺术生涯和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

  展品中,就有其耗时4年的新作——传统三十六行组雕。表演茶艺的茶馆伙计、透过老花镜一边修鞋一边与顾客攀谈的老鞋匠、同看一杆秤的卖鱼人和买鱼人……36组栩栩如生的人物演绎着不同的传统职业。一股浓郁的黄杨木香中,仿佛让人穿越了时光,又听到了那些远去的吆喝声……

  参观者络绎不绝,有老师带着来学习参观的小朋友,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展区前驻足拍照。在展览现场,记者还见到了郑胜宁本人。他表示,艺人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三十六行的创作即是如此。“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来找回一些旧日的回忆,引起大家共鸣。”

  人物和动物是郑胜宁的创作主体,作品集精、气、神于一体,刀工细腻。他的黄杨木雕作品写实,从《天下为公》中拄杖凝思的孙中山到手握书卷的《弘一大师》,精细雕画下可见人物风采。其木雕动物活灵活现,《套马》中的草原马迎风奔驰、野性不羁,也有《鹿(三)》中的小鹿活泼可爱。他的根雕作品写意,从《楚辞》中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屈原到凝神沉思的一代文豪《苏东坡》,神形兼备,大气而生动。

  展览现场还展示了木雕和根艺构思立意、塑制泥稿、选取木料、制作打坯、精心修光、擦砂磨光、修细发纹、落款敲章、打蜡上光、装配底座等传统的工艺流程。

  据悉,郑胜宁雕刻艺术展是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2016年首个自主策划推出的专题展,同时也是“大匠之风”大师个人展系列的首展,展览将持续至5月8日。


浙江日报 文化 00007 雕刻时光
穿越古今
2016-04-09 981113 2 2016年04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