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河道清淤巧用2100余万立方米淤泥
废弃矿坑变身千亩水田
见习记者 沈晶晶 通讯员 高飞
本报讯 (见习记者 沈晶晶 通讯员 高飞) 4月7日,随着汛期渐近,德清东苕溪导流港内清淤工作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挖泥船挖出的淤泥经过稀释变成泥浆后,沿着700多米长的管道排入位于乾元镇幸福村的瓜山石矿矿坑内。
原来四面环山、深达10多米的矿坑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300多亩的环形水面。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两个月后,淤泥沉淀,分离出的水则经过滤后流入东苕溪。
“淤泥入矿坑,既解决了缺少堆放地的烦恼,避免了淤泥二次污染,又为废弃矿坑复垦提供了便利。”德清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废弃矿坑淤泥填埋复垦去年在洛舍镇东衡村试验成功后,随即在全县进行推广。
曾经开矿富村的东衡村,村域内水网密布。自2009年关停矿山,进行产业转型以来,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但挖石料留下的矿坑却如疮疤一样留在土地上。这也成了村干部和村民心中放不下的“石头”:矿坑复垦复绿成本高,荒废着又有安全隐患。
“五水共治”全面铺开后,德清县水利部门和东衡村不谋而合,启动了废弃矿坑淤泥填埋复垦工作。
为了让“田成方、路渠配套”,村里将矿区内剩余的小山包推填入矿坑内,平整场地,形成基础土层,又覆盖建设用地上剥离的表土和一米厚的干河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一期406亩复耕土地于2015年下半年经环保部门检测合格,村民种上了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玉米之前已经收了,亩产有900多斤,预计两年后就能达到普通土地产量。”看到淤泥入矿坑,平整后的土地带来好收益,东衡村村委会主任陆英田心里的“石头”也放下了。由于淤泥肥力不错,矿坑复耕地培育周期将缩短3至5年。土地流转出去后,还为村集体带来了不少的租金收入。
河道清了,连片矿坑复垦成了水田;生态环境美了,村民治污清淤的热情也更高了。据了解,截至目前,德清已通过填泥回矿,消纳杭嘉湖南排、苕溪清水入湖、京杭运河(德清段)整治等工程淤泥2100余万立方米,完成矿坑复垦209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