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时评

拆后方见真功夫

  如何将拆后土地做出“大文章”,是当前拆违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与问题。唱好“拆治归”三字经,稳扎稳打做好拆后土地综合利用,相信打好这套转型升级的组合拳,终将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三赢”。

拆后方见真功夫江 晨

  这两天,一组对比报道引人深思:一是从2014年至今,“三改一拆”后闲置的土地空间成为杭州、宁波、温州、台州等地的“香饽饽”,我省约5亿元民资将这些拆后空间改建成体育场馆,缓解日益显现的健身场地不足的难题;二是在仙居,35省道与仙清线十字路口的北侧,大片拆后空地变为垃圾堆放场,杂草丛生,破落不堪,拆后利用状况引人忧心。

  上述两种景象其实是我省拆后利用过程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比。如何将拆后土地做出“大文章”,是我省“三改一拆”工作亟待补上的短板,也是当前拆违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笔者在查访过程中,曾听基层工作人员不止一次谈起拆后利用时面临的难题——土地计划指标紧缺,有时与拆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矛盾,一些当初破坏较为严重的土地,拆后实际复耕意义不大,却无法得到更具创造性的开发利用;在大量工程建设任务面前,单纯依靠财政投入来盘活这些新增的拆后用地,心有余而力不足;规划建设分期、分批,部分拆后土地在规划中要延后3到4年利用,短时间内只好闲置等等。

  笔者以为,拆后土地利用要走出新路,必须做到规划先行。拆后土地要引入科学的规划,其建筑设计、风格定位、功能定位等,都应做好前瞻规划、顶层设计,并进行科学评判,不能好心办坏了事、办砸了事,将拆后土地建成了新的城中村或成了烂尾地。

  针对一些边角地,可以“祛疤植绿”;对于区位优势好、面积大但无土地指标或已规划好但近期内无法落实项目的土地,可以科学谋划,解决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生产过渡问题,同时谨防临时过渡房变成新增违建;此外,积极引入民资,与出让项目捆绑实施拆后土地再利用,解决财政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

  此外,拆后利用,还需要拆建结合、拆改结合、拆绿结合的巧妙统一。

  将拆后空地改建成体育场地,赢得无数群众“点赞”,这只是我省拆后利用的方式方法之一。在丽水莲都的古堰画乡,153家木制品企业腾退出的土地上,如今正崛起幢幢高端民宿,拆建结合为人们增添了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在玉环坎门东沙渔村,泥木混搭的临时违建被拆除,石屋构造的古宅被改造、保护和利用,面朝大海,古渔村如海边“布达拉宫”般熠熠发光、引人流连忘返。在龙泉宝溪乡宝更村、台州桐屿街道新保村,当年拆后空地栽上的新苗如今已花红柳绿,成为公园美景的组成部分。

  唱好“拆治归”三字经,稳扎稳打做好拆后土地综合利用,相信打好这套转型升级的组合拳,终将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三赢”。


浙江日报 时评 00004 拆后方见真功夫 2016-04-08 浙江日报2016-04-0800011;浙江日报2016-04-0800007 2 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