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调配 分类处理
黄岩:废弃渣土变身“绿”资源
记者 陈久忍 区委报道组 周薇薇
春分刚过,万物生长。
台州市黄岩区智能模具特色小镇,花坛内新铺上了一块块手帕大小的绿色草皮;长决线道路右侧的一处坡地上,一簇簇油菜花开得正旺;在北洋镇坎头村潮长路两侧,一排排碗口粗细的绿化树春意盎然……
鲜为人知的是,供养这些绿意的,都是从黄岩各个工地上运来的一车车废渣土。
去年以来,借助渣土调配平台,黄岩共有160多万方渣土得到了资源化利用。这些渣土变废为宝,重新投入到“四边三化”“美丽乡村”建设中。
一个平台
渣土变身“绿”资源
这几天,位于黄岩新前街道的黄岩智能模具小镇经常有渣土车进进出出,这里正在打造一个模具主题公园,要建设60多亩绿化用地。
“我们一共需要2万多立方绿化用土。从今年1月底开始,我们通过渣土调配平台,陆续拉了1万多立方渣土,用于植树绿化。”新前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程莹镭说,由于这些渣土都是免费使用的,节省了很多成本。
去年初,为了减轻渣土消纳场压力,台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黄岩分局设置了渣土调配平台,连通运输公司、建筑工地和用土单位,将渣土进行资源化利用。
平时,用土单位提交申请报告,注明需用多少土方,由执法局核实后,再联系运输公司进行调配。如果运输公司和用土单位已预先对接好的,提交执法局备案,由执法局现场勘查,核实后再批准调剂。
据统计,2015年,黄岩共产生了300多万方建筑渣土,其中160万方渣土经过调剂,重新得到了合理利用,资源化利用的渣土占总渣土量的53%。
多方共赢
分类处理再利用
大量渣土的资源化利用,大大减轻了黄岩垃圾消纳场的压力。对于用土单位来说,渣土免费使用,可以帮他们节省很多开支。对于运输公司,它们同样可从中获益。
方仙龙是黄岩汇神达运输有限公司总经理,公司共有30辆渣土运输车,每天能运送2000立方渣土。这几天,汇神达运输公司正在黄岩东官河拓宽工程工地运输渣土。
他说,工地上不同土层的渣土有不同的档次和用处。品质好的可以用来烧砖,稍微差点的用于绿化,最差的可以用于回填或者进入消纳场。每天,运输公司都会在工地上将这些渣土按品质进行大致分拣。根据需求,不同档次的渣土,将运往不同的地方重新利用。
当然,分拣的动力来自利益激励。方仙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车渣土运到消纳场,运输公司要交100多元的消纳费,重新资源化利用的话,这笔费用就不必出了。一些高品质的渣土,还可以卖给建材厂烧砖,可以卖200多元一车。”以东官河拓宽工程为例,由于东官河两岸以前是橘林,土质很好,方仙龙估计那里20%的渣土都能重新利用,可以为公司省下一大笔钱。
效益倍增
科学统筹补短板
这两年,黄岩城区工程开工量很大,产生了大量渣土。去年黄岩产生了300多万方渣土,今年也有250多万方。与此相对,黄岩渣土消纳场的消纳能力却严重不足。
“目前黄岩共有3家渣土消纳场,一家已满,一家因运输问题无法进场,另一家还在协调建设。”台州市建筑垃圾处置信息中心副主任邱勇说。
巨大压力下,黄岩开始创新思路解决问题,渣土调配平台应运而生。因建筑垃圾管理工作突出,去年,黄岩城管行政执法局在全市行政执法系统的工作考核中名列第一。
“目前黄岩渣土消纳场还存在很大压力,渣土资源化利用率还需要继续提高。”邱勇说,去年下半年开始,台州市已将建筑垃圾处置的思路从“消纳为主,调剂为辅”调整为“调剂为主,消纳为辅”。目前,台州正在筹划建立渣土统一信息发布平台,进一步促进全市渣土的资源化利用。
[> 采访札记]
建筑垃圾,
消纳更要消化
包括渣土、泥浆在内的建筑垃圾处置,一直是城市建设面临的棘手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已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建筑垃圾,建造消纳场,单纯用空间消纳建筑垃圾早已不是最佳选择。去年,台州将建筑垃圾处置的思路调整为“调剂为主,消纳为辅”,就是囿于消纳困境。
要消纳更要消化,应成为建筑垃圾处置的新思路。从源头上入手,实现垃圾的减量化,可以把进入消纳场的垃圾减至最少。
那么,建筑垃圾该如何消化?一方面,正如黄岩所做的,将可以直接利用的建筑垃圾通过合理调剂,重新利用,从而变废为宝。其中的关键,是建立统一顺畅的信息发布平台,打破供需双方的信息壁垒。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新技术,将其余的建筑垃圾集中处置后再消纳。比如利用脱水固化技术,建筑垃圾可以分离出水和渣土,水可以循环使用,渣土可以填埋。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垃圾消纳场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