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理论

涵养“包容”之心

  一位从外地招聘来的科技人员,在某企业一待就是8年。尽管所在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同类企业中并非最好,其个人待遇在同类人员中也不是最高,可他告诉我:愿意长期待在该企业搞科研工作。问其故,则曰:“我平日喜欢提意见,有时脾气也很急躁,可企业上下都能‘包容’我,我感到很温暖,感觉这里是我的创业之家。”

  可以说,“包容”也是一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环境。记得有这样一件事:俄罗斯有位女钢琴家,从小就很挑剔。9岁时她远涉重洋到美国参加一项重大的钢琴比赛。这次比赛规格高、听众多,参赛选手也多,请来的评委都是极有权威的大家。但这位9岁的俄罗斯小姑娘一上台就觉得琴凳不合适,要求另换一个。在万人注目中,若有一个评委对女孩延误时间流露出不满,都有可能造成女孩演奏的失败。然而,大家都“包容”了女孩的挑剔,任其换了一个琴凳。之后,女孩的演出获得了极大成功。

  对这位女孩要“包容”,对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所有人才又何尝不要“包容”呢?须知,人才也是人,也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之人,他们受性格脾气、阅历视野、文化修养等影响,身上自会表露出与众不同之处,包括一些不足和缺点。能否“包容”他们的个性,能否“包容”他们的欠缺,这不仅是一种气度雅量,也是一种工作艺术。草率地加以批评,简单地加以否认,必然会引发他们的逆反心态、对立情绪,有的甚至会滋生“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念头,干脆来个“孔雀东南飞”,这方面的教训并不是没有。

  一个部门和单位,一个领导干部如能容人容事,于被“包容”者而言,自会有受尊重的感觉,以至于觉得在这般良好的环境中工作有奔头,进而升腾起“士为知己者死”之念,生发出“不干出成绩便无以报答”之想。遥想当年,蔡元培先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针对学校存在的种种弊病,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突出的一项是聘请全国一流的专家学者任教授与讲师,而且聘请教员只问学问、不问学派。如果说,北大群星灿烂、声名鹊起,靠的是蔡元培先生的努力的话,这努力不正是“兼容并包”之策么?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报道:某地官员对有真才实学的人颐指气使,甚至百般刁难,动辄说“少了谁,地球照转”。乍一听,颇觉有理,可再一想,其实即便“少了世界上所有的人,地球不也照样转”么?如此看来,这位官员情绪上不免偏激了些,观念上不免狭隘了些,而说到底是缺乏“包容”之心,缺乏尊重之意。尊重人才,就要由衷地承认人才在一定范围内和某种程度上的不可替代性。如此,才有“包容”可言,才能因此而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当今时代,劳动的内涵日趋丰富、形式日趋多样。知识是劳动的结晶,创造是劳动的重要形式,而人是劳动的主体。党的十六大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四个尊重”作为一个完整体系,其核心是尊重劳动,其本质是尊重人才。就此而论,“包容”人才该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有位中央领导同志在谈到加大为人才服务的工作力度时曾指出,要把营造环境、优化环境作为服务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以相信,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和单位,一个领导干部能够真心诚意地“包容”人才、尊重人才,那么,就能使“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有苦练‘内功’的动力而无应付‘内耗’的压力,有专心谋事的成就感而无分心谋人的疲惫感”。

  哲人说得好: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涯。这无疑是对“包容”真谛的最形象最直观最生动的演绎,我们的各级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自须涵养“包容”之心,聚拢人干事业,在聚拢人的过程中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大文豪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普通人都应该有“包容”之心,何况我们各级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呢!


浙江日报 理论 00015 涵养“包容”之心 2016-04-07 775134 2 2016年04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