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经济周刊·问茶

如果说茶叶的品质是茶产业的命脉,那么茶文化则是茶产业的灵魂——

茶香久远 文化为魂

  “能以一叶之轻,牵众生之口,唯茶是也。”中国人爱茶,举世闻名。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就诞生在浙江。

  如今在浙江,茶叶的魅力远不止于“牵众生之口”。茶产业不仅是浙江的传统特色产业,也是全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一。

  4月,又是一年新茶飘香的时节。我们行走在浙江的灵秀山水间,在一片片美丽的茶园间,在茶馆一缕缕的茶香中,把脉浙江茶产叶的发展。

  品牌文化

  透过山水闻茶香

  戴上采茶帽,穿上采茶衣,在齐腰高的一垄垄茶田里,你可以亲手采摘茶树的嫩芽;采茶完毕,你还可以观看炒茶工艺以及精彩的茶艺表演;你也可以走进茶博物馆,静下心来品一杯茶,了解它的文化渊源,享受它独特的韵味……

  “我们卖的不仅仅是茶叶,更是文化。”临海羊岩茶场负责人朱朝安指着茶文化园说,这里集观光、旅游、文化展示等功能为一体,主要是以体验的方式让更多人知茶、爱茶、饮茶,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作为产茶大省,浙江除了享誉盛名的西湖龙井外,还拥有新昌大佛龙井、开化龙顶、安吉白茶、松阳银猴茶、余杭径山茶、金奖惠明茶、望海茶等响当当的名茶。这些茶叶质地上乘,韵味独特,有不少在古代就是皇家贡品。尽管浙江拥有如此丰富的茶资源,但在品牌竞争力、发展茶文化经济方面却稍逊风骚。

  “名茶多、名牌少,出口茶叶贴牌多,自主品牌少,一直是浙江茶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专家指出,面对这种情况,业内的资深人士基本达成共识,即推行品牌化、对茶叶市场植入文化创意营销,打破传统的营销格局才是众多茶企的出路。也可以说,如何在当今抓住机遇,发展茶文化经济,已经成为茶人共同面对的新挑战。

  我省高度重视做大做强茶产业,已出台关于促进茶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打造千亿级的茶业全产业链,推动浙江由传统茶业大省向现代茶业强省转变。“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大力培育茶叶主导品牌,特别是推进茶品牌整合和塑造。同时,推进茶叶全产业链建设,发展茶叶精深加工,提高茶叶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构建茶产业、茶生态、茶经济、茶旅游和茶文化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

  一带一路

  走向世界的通道

  茶叶自古是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的重要商品,茶文化也一直是中华文明传播于全世界的重要象征。

  “茶与一带一路的绝大多数国家紧密相连,这使茶文化的国际化交流极为重要,首要之一就是‘茶文化呈现’,呈现的不仅仅只是茶文化本身这么简单,而是将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继以参与构建我们的生活。”著名作家、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院长王旭烽如是说。

  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茶叶产量达502.6万吨,其中中国198万吨、印度118.5万吨、斯里兰卡33.8万吨,“一带一路”地区重点产茶国产量占全球总量超80%。同时,2014年全球茶叶出口总量达182.5万吨,其中斯里兰卡出口31.8万吨,中国出口30.1万吨,而全球茶叶进口总量位居一二的俄罗斯、巴基斯坦也均在“一带一路”地区。中国2014年出口到“一带一路”地区的数量为7.15万吨,同比下降9.79%,出口金额2.74亿美元,同比增加3.7%,分别占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和总金额的23.7%和21.5%。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茶业正在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毛立民认为,“一带一路”涵盖全球44亿人口,该区域又是全球最重要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地区,这其中就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人口红利。随着国家围绕“一带一路”不断推出措施消除投资贸易壁垒、提升通关便利化,“一带一路”区域内开展茶叶贸易将持续获得政策利好。

  在“一带一路”新机遇下,浙江茶企如何布局全球市场、进行转型升级?虽然名优茶发展存在局限性,但原料茶、大众拼配茶成本低、适应性广,这个巨大市场浙企一定要把握住。专家指出:“比如欧美地区喜欢花香、水果香的拼配茶、调制茶,中东非洲地区喜欢加糖加香料的特色大众拼配茶和茶饮料,如果我们的茶企能有针对性地研制开发,就能从巨大的大众茶市场获得可观的发展空间。”

  “浙江茶企必须注重龙头企业的培养和发展,并适时转变传统的产品结构和贸易模式。”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发展部部长陈叙达说,这一方面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走出去”,尝试到国外建立茶叶基地,更有针对性地把握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可参照日本等国的经验,着力提升茶业深加工能力,将产业链延伸到保健品、化妆品、药品、日化用品等健康产业领域,进一步挖掘茶叶的丰富价值。

  专家指出:“茶业发展要以中华茶文化为引领,不断提升中国茶美誉度和影响力,让茶与茶文化成为‘一带一路’地区人民相知相交的桥梁、纽带。”

  茶楼茶馆

  大众体验营销术

  近20年的时间里,朱家骥的身份从湖畔居茶楼总经理到中国茶叶博物馆副馆长,再到现在的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馆事业专委会主任,对茶的热情始终没有变。

  这大半年来,朱家骥一直没有闲着,全身心投入到茶文化体验馆的建设中来。照他的计划,未来要将这里打造成为“浙江茶叶的展示窗”和“中国茶人的客厅”,更好的推广茶文化。

  “当今杭州茶馆、茶艺馆的作用,已远远超出了传统饮料范围。茶正在通过它最直接的载体——茶馆,与西湖山水、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与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联系并发挥它积极、重要的作用。”朱家骥说,茶馆为杭州打造茶都、构筑和谐社会、提高生活品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杭州这‘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犹如一个大茶馆,四季日夜都宜茶事,即使舀一勺西湖水,也会发出淡淡的茶香来。”茶文化学者阮浩耕曾这样评价杭州和茶的渊源。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126000多家茶馆,杭州有1100多家。“杭州的茶馆,差不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批量地出现,如今已经到了一个转型升级期。”朱家骥说,虽然如今各式咖啡馆遍地开花,但茶楼茶馆却不见沉寂,不仅许多消费者沉醉在茶艺文化的学习中,各商家和机构也纷纷推出了茶艺培训课程。

  “现在很多星级茶馆,无论从装修还是从内容上看,都和以前的茶馆茶楼有着很大的区别。”朱家骥说,除了档次提高了,这些星级茶楼除了卖茶、喝茶,更多地会推广茶文化。比如,茶馆中开设茶艺技师培训班,这类培训班的学员一部分是在茶楼茶馆工作的服务人员,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茶文化爱好者,喜欢喝茶、茶艺、茶文化,并愿意花钱为自己提高这方面的修养。除此之外,茶馆所销售的产品也已经从茶叶、茶具,拓展到了茶服、玉器、古玩等和茶文化相关的更多门类。

  优美的茶席、袅娜清幽的音乐、清新的茶艺师、一杯淡雅的清茶,在古朴优美的茶具、插花下,人自动切换到慢生活意境。这是记者在素业茶院看到的场景。“我们这里的顾客,年龄从十七八岁到五六十岁都有,但他们对茶文化都有兴趣。”负责人陈燚芳说,虽然茶馆前年才成立,却在茶文化培训上很有一套,“我们会向爱好者教授‘茶空间’的布置和设计,这不仅仅是喝茶品茶和茶艺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整个空间的美学设计,既要给人舒适的感觉,又要最大程度地体现‘茶’这个精髓。”

  “我认为未来中国茶馆的发展,必然要靠特色取胜,既突出地域文化,又强调时代精神。下一步的浙江茶馆业,势必会突破茶这个物质本身,成为容量无限的茶休闲配套产业。”朱家骥对此充满期待。


浙江日报 经济周刊·问茶 00020 茶香久远 文化为魂 2016-04-06 657516 2 2016年04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