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跃:画里画外皆是景
本报记者 俞吉吉 本报实习生 杨少志
一幅传统中国花鸟画融入西洋画的构图和色彩会有什么样的新面貌?
3月20日在浙江兰溪半闲斋画廊举办的“春·回——蒋跃中国画花鸟画作品展”用30幅画作了解答:水墨与色彩交融,动感与静态结合,笔触凝练而韵味悠长,诗情达意又雅俗共赏。一句话:传统出新。
蒋跃的名字在中国水彩画界并不陌生,但或许很少有人知道他是学中国画出身的,也很少有人知道他身兼数职,是个名副其实的多面手。
他是画家,水彩画作品于1996年和1997年连续两年荣获全国金奖。他是著作人,理论著作《中国当代水彩画研究》是我国第一部水彩画美学著作,也是如今各大院校水彩画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必读书。他也是教育者,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已任教30年。还登上央视的水彩画教学节目,在2年内热播6次……
而这诸多头衔的源头是他的立身之本——绘画,3月29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画开启了他的绘画生涯,水彩画是他成名的起点。
耕耘画坛
兰溪的梅江流域人杰地灵,当代的张书旂、吴茀之、方增先、柳村等画家一个个从这里走出。
梅江畔出生的蒋跃,沐浴着这条溪水的滋润,又受到时任中国美院教授的舅舅叶庆文的影响,6岁时便开始涂鸦,从造型、色彩一点点学起,最后拿起了笔墨纸砚,选择了中国画。
他当过小学老师,教过美术、语文和政治,还在接受“再教育”的岁月里当过知青,返城做过工人,却对绘画持之以恒。即便割稻辛苦劳作回来,也坚持让当地知青当模特,画到12点;在车站工作时为了有一点白天的闲暇,主动承担最脏最累的夜班洗车工。
功夫不负有心人,改革开放后,他考进了中国美院的前身浙江美术学院。热情的绘画爱好者从此走上了专业的绘画道路。1986年夏天,作为美术教育系首届毕业生,他带着满分的毕业作品中国画《夏韵》和版画《春秋》,走上了母校的讲台,开始了水彩画的创作与教学之路。
1996年金秋,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举办首届中国水彩画艺术展,蒋跃将自己以惠安女生活为题材创作的《渔汛》送展,摘得金奖。在此之前,几乎没有人用水彩画的形式表现过惠安女的婀娜身姿,他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
第二年7月,由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水彩画大展在四川美术学院亮相,蒋跃的《海风》被评为唯一的一个金奖。
连续两年荣获金奖,在中国水彩画界实为罕见,这与他接地气,又不失灵性,中国风十足又和着些洋味儿的画风不无关系。
中西合璧
蒋跃擅长中国画和水彩画,是浑然天成的中西交融。
看他的画作,时而激动,时而亲切;时而柔情似细雨,时而苍劲如盘龙。
《荷花香里红光浮》是本次花鸟展中的一幅作品,只见一只蓝色水鸟压弯了一朵怒放荷花的枝头,与一角密集的荷叶遥相呼应。斜插的荷杆苍劲有力,凝练干净,使静态的画面顿时有了动感,颇有一番“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气魄和柔情。最有特色的是将西画中的色调与中国画的用墨糅合在一起:丰富不失和谐、艳丽不失雅致、新意不失传统。在险中求稳,寓静于动的构图,着实也有新意:盛夏荷塘的躁与静跃然纸上。
从偏僻农村里的留守儿童到戈壁滩上的少数民族、从繁华都市的艳丽女郎到大山里的纯朴村姑……在他的水彩画中能看到不少社会热点的影子,一个个都气韵生动——无论是骑骆驼的边疆女孩,还是江南水乡的船女,一颦一笑间,明目凝神中,总有一抹灵动的水在画间流淌,尽显酣畅淋漓的东方情韵。
从主题创作到情趣小品,从自然山水到历史人文,他的中国画和水彩画画风多样,题材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空灵概括和抒情诗意是他的作品气质和审美理念。
因从小学习中国画,又在美院读过油画研究生课程班,他主张东西文化合璧,既要把握传统,又应借鉴西方。
在他看来,西画追求物理性的逼真,营造的是秩序、和谐,画面立体;中国画讲究哲学性的辩证,表现的是意境、笔墨,画面平面。
“两者表面虽不同,但从内涵看,殊途同归,这两股河流的冲撞必然会涌现出新的浪花。”蒋跃如是说。
笔耕不辍
蒋跃出生在1958年,今年刚好58周岁,掐指算来已经在绘画道路上走了整整52个年头,作品累计也有上万件了。
如今的他还是《美术报》的副社长,平日工作十分繁忙,但画笔从没有放下。用他的话说,见缝插针,偷闲而做,还笑称自己是“星期天画家”。相比于耗时久的水彩画,最近,他把精力放到了时间经济又讲笔墨情趣的花鸟画创作上。
他坚持水彩画写生,已走遍了浙江的角角落落。在他看来,写生是绘画创作的一大源泉,是心灵与大自然的一次次对话。唯此,画作才能保持生动而鲜活的生命力。
他把在不同画种间游刃有余的穿行,归因于认真的学习态度、勤于思考的习惯、广博知识的积累和兢兢业业的实践。
蒋跃的创作周期短,画就一幅花鸟画只要四五十分钟,但前期构思往往漫长。
他是生活的有心人。看到报纸、电影、书籍、展览,哪怕橱窗里的模特儿,一有灵感和想法,就会画下小构图。
他是艺术的观察家,重传统但不保守,常常为画不出好画而烦恼,睡觉的时候有了创作的灵感和想法也会立马起床记录。
因为这份坚持,他的名字和作品收录进了《中国美术全集(水彩卷)》、《中国美术50年》、《中国水彩画图史》和《中国水彩画全集》等美术典籍。
他也是个认真的媒体人,会逐字逐句审阅《美术报》,遇到问题便会翻阅字典、上网考证,最近一期的报纸中,他还发现了好几个连校对都没发觉的错别字。
他还是一位著书人,至今已有著作、画册、光盘等40余种出版物问世,写书时,他把自己视为读者,将深刻哲理和艺术问题化繁为简,图文并茂,最终雅俗共赏,他的《绘画形式语言研究》曾同时得到5家出版社的青睐。
他说自己有故乡情结,计划在未来以家乡的集市创作一幅12米长的中国当代农民面貌长卷,无奈家中最大的画板只有1.8米,还不够画,“素材积累和构思很多年,希望未来能租到一间教室来创作”。
桃李满园
蒋跃还是恢复高考后中国美术学院以水彩画专业申报唯一的教授,1986年开始从教,至今已有30个年头。
“毕业留校时,系主任找我谈话,希望我能接替他来担任水彩画老师。”还在大学念书时的蒋跃,在老师们的眼里,酷爱艺术,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经过组织安排,他便开始了水彩画教学、研究和创作的生涯。
而在此前,蒋跃已经熟练掌握了版画、中国画和油画,“我认为水彩画吸收了这些画中的长处,让我一下子释放了在这些画种中吸取的优势,让它们如鱼得水。”留校任教后,出于“不能误人子弟”的责任心,蒋跃更加苦练专业,以身作则。“那个时候,我每次买100张水彩画纸,裁成两半,每天画几张,一个月不到全部画完。一段时间后,把水彩画的基本功给打扎实了。”
自毕业留校以来,除水彩画外,他还曾经教授过素描、色彩、教育学、美术教材教法等十多门课程。他的“绘画构图学”课程还受到全院教授和学生们的欢迎。之后,他又拓展了该课程的内涵与外延,开设了“绘画形式语言”,并以此为基础,申报了部级课题并获得立项,两年后顺利结题。他还曾在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主讲《水彩画教学与创作》节目共34集,广受好评,在2年内热播了6次。
蒋跃认为,一个优秀的美术教育家不仅要掌握较高的绘画技艺,也要教课有道,有韩愈《师说》中“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能将深奥的道理,化繁为简,通俗易懂。唯此,才能与一般的画家拉开距离。
他忠诚于美术教育事业,有宽泛的学养,又懂教学之法,现在还是研究生们心中的好导师。从读书、留校,到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身份在不断地变化,绘画的道路也愈见宽阔、明亮,但他的初心从未忘记。如今,他教授的本科生、研究生遍布全国,桃李满天下。
蒋跃表示,自己还是从前那个对美术教育胸怀赤子之心,满腔热情的自己。教学于他,就像一扇通往不可思议的未知世界的大门,让他开阔视野,丰富阅历,挑战不同的角色,向更多人传播和分享美。
据悉,2016年5月,他将再次登上央视,开讲有关中国花鸟画的60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