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人物志

惊鸿一瞥是戏服
悠悠传统且留下

——访“南宫秀”创始人王胜红

  最近,杭州文创企业“南宫秀”的创始人王胜红有些忙。

  他正在筹备一套改良汉服:女款以汉代漆器红为主色调,配上通透真丝绡,秀丽端庄;男装以黑色为底,配上中国宫廷刺绣纹样,稳重脱俗。再过一个月,它们将作为杭州“融”文化的代表飞往伦敦,在2016伦敦工艺周展会上惊艳亮相。

  你可能不知道,从去年到今年,“钢琴教父”乔瓦尼来中国巡演时穿的5套中式礼服,也都出自王胜红之手。

  让人意外的是,精于服装设计的王胜红,其实是一位资深戏服制作师。21年来,这个戏服匠人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门老手艺:传承、改进、创新,进而焕发新生。

  推敲,只为艺术

  夜晚9点,艮山东路128号的戏服工作室里,一台老式录音机咿咿呀呀地唱着《半把剪刀》。一身白色华服的王胜红,穿梭在工作室的各个角落,正和8位戏服师傅一起赶制著名评剧艺术名家冯玉萍的戏服。

  “王师傅,主角‘陈金娥’衣服上的红梅要用哪种图案?”闻声,王胜红抄起一张白纸,下笔收笔不到两分钟,一株傲然挺立的红梅跃然纸上。紧接着,这株红梅就被拷贝到衣服下摆处,绣工着手刺绣。

  如果戏服也有江湖的话,浸淫了21年的戏服制作师王胜红,早已是江湖中的“老人”。不光“老”,而且“红”。但凡你能想到的戏剧界大师——越剧的茅威涛、川剧的沈铁梅、评剧的曾绍娟、京剧的尚长荣……都穿过他做的戏服。

  21年前的王胜红,绝对没料到自己会干这一行。这个千岛湖小伙子初来杭州时,因为会点手绘功夫,被戏服大师楼国荣看中,招来做了学徒。

  “做戏服需要十八般武艺。”王胜红说,“单就服装,选料、染色、设计、画图、放样、刺绣、裁剪、合成、整烫等,就有10道工序。”昆剧名家林为林在《试马》中饰演吕布的那一身就是王胜红做的,“就头上那顶小王盔,做了整整3个月,一共33道工序。”要真是把一身行头纯手工制作下来,没有一年半载怕是完不成。而到目前为止,王胜红已经至少为500部经典剧目做了3万多套戏服。

  花这么大精力去做一件戏服,值得吗?

  王胜红觉得值,“现在戏服制作追求舞台效果,往往忽略了它的艺术价值。一件戏服就是衔接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它既包含了制作者的手工文化,又包含了朝代文化、戏剧文化,其实是件艺术品。”为艺术而作,怎能不精心推敲?

  戏服牵手杭绣中装

  如果故事只停留在这里,那么,就没有“南宫秀”的诞生了。

  虽然王胜红名气大了,手上的活应接不暇,可戏剧行业的黄金时期毕竟已经过去了。戏服制造厂也在萎缩。电视、电影等文化娱乐新方式压缩了大众对戏剧的需求,而戏服本身又缺乏创新,难以吸引观众。

  王胜红不甘心。“戏服中那么多美好的传统元素,难道就这样被湮没?”

  2014年,浙江南宫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张了,并创立了“南宫秀”品牌。这是王胜红“牵手”杭绣传人赵亦军老先生的创意之作,“把戏服的文化元素融入生活,打造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相结合的定制新中装。”

  在“南宫绣”公司的设计室里,你能看到传统如何得到新的诠释:

  戏服的“连袖剪裁”取代了西式剪裁,肩膀处不再“立起”,版型更为自然流畅;图案上,融入了戏服的吉祥纹饰,如衣背处的祥云,衣襟上的流水云,衣摆处的云河,以“男工绣”手绣而成,传统杭绣传男不传女,所以又称“男工绣”,寓意吉祥的同时加深服装的历史文化感;领口设计中,女式旗袍改用汉服领口,男式中装改成宋代补服的盘领,一阵复古之风袭来……

  “戏服、中装、杭绣三者的结合,对日常服饰进行艺术化提升的同时,也传承了杭州本土文化。”王胜红表示。

  “南宫秀”很快得到了市场的追捧。除了杭州2022申亚代表团中英语陈述人陈永馨的旗袍外,“钢琴教父”乔瓦尼中国巡演的5套中式礼服,还有亚洲小姐陈都的决赛礼服都出自“南宫秀”。

  在今年的文博会上,“南宫秀”还在杭州馆内展出:尊贵黄、吉庆红、庄重黑、典雅蓝四大经典龙袍壁挂,一套唐代大袖礼服,让人不得不赞叹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

  建一个中国戏服博物馆

  然而王胜红的“野心”还不仅止于此。他一直想建一个中国戏服博物馆。

  “中国戏剧有300多种,现在留下的只有280多种了。越剧、川剧、评剧、昆剧,我们都很熟悉,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姚剧、乱弹、高甲戏、莆仙戏这些小剧种?”王胜红感慨,小剧种虽然名气不大,却是中国戏剧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笔财富。

  事实上,从业21年,最让王胜红感到自豪的就是——他为150个剧种做过戏服。

  “戏服其实是剧种的一种文化符号。”王胜红表示,比如高甲戏,在生旦净末丑中丑旦戏居多,因此他们的戏服多用小袖口,能够突出丑角的滑稽动作。还比如白剧,因为是少数民族的剧种,多采用圆盘带穗的帽子,体现白族的服饰特色。

  王胜红想,全国各地有这么多剧团,每个剧团都会有一些压箱底的老戏服。这些戏服因为破损严重,已经难以登台。如果能把他们拿出来展出,那就是一部活的中国戏剧文化史。

  已经有部分剧团表示愿意将老戏服捐给王胜红。这让他欣喜不已,“希望不久的将来,中国戏服博物馆能与丝绸、男工绣等一起成为杭州的一个文化符号。”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人物志 00018 惊鸿一瞥是戏服
悠悠传统且留下
2016-04-01 浙江日报2016-04-0100007 2 2016年04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