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人文世界·教育诗

浙江试水乡村教育接轨国际——

洋老师进乡校,风从彼岸来

  在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化的浙江,城里老师下乡村,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了。如今,一种更新的融合正在悄然进行——2015年9月,在省教育厅等组织下,一群大洋彼岸的“洋老师”来到浙江,扎根丽水、衢州。在那里的一所所乡村中小学里,“洋老师”们带来的,不仅是异域的风土人情,更有迥异的教育理念。“洋老师”们不仅承担着教学任务,更成为了孩子们了解外国文化的窗口。这一场中西文化、中外理念的交融和碰撞,正是浙江乡村教育接轨国际的全新试验。

  中午时分,衢州大成小学四年级学生王子也的妈妈,收到了班主任朱燕飞发来的一段视频。视频里,儿子小跑着奔向“洋老师”尼克,随后张开双臂给了一个大大的拥抱。“You thin, I fat.”王子也没管语法,直接脱口而出,一边还摸摸自己的肚子,一个劲儿想表达“我比老师胖”。一旁的“洋老师”则充满爱意地望着这个小男孩,鼓起腮帮子,努力扮演一个“胖子”。

  看到这里,这位母亲激动得热泪盈眶,“我从没和他说过要主动和外教学口语,没想到他如此渴望交流。我相信,这是一颗种子,是一份启蒙教育,教会孩子英语,也帮助他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

  2015年,来自美国的尼克大学毕业,成为了由省教育厅与美国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合作遴选培养的“美国青年教学使者(AYC)”的一员。当年9月,尼克和其他31名教学使者们分赴外教资源相对稀缺的丽水、衢州中小学校,开始为期1年的任教。今年3月底,记者走进衢州的中小学校,探访这场进行了半年有余的试验究竟产生了哪些有意思的“化学反应”。

  教学方式的融合——

  不遗忘任何一个孩子

  尼克在课堂上很会“玩”。讲台上,当这个23岁的美国小伙子瞪圆眼睛、张开嘴巴,一只手不停地在嘴边扇动着,模仿着吃完胡椒后的样子时,孩子们也有模有样地模仿起他夸张的肢体动作和表情,笑开了花。

  随后,课件里显示出这节课的主题词汇——五颜六色的蔬菜。尼克放慢了语速,让孩子们听清楚每个单词、每个音节的发音,也变换着不同的语调和表情,孩子们每一遍跟读都带着全情投入的表情,似乎每一个细胞都在用力。

  然而,充满激情的课堂起初进行得并不顺利。来到大成小学后的第一节口语课,尼克作了精心准备。但让他有些意外的是,学生们相互嬉笑着,更多的是一脸茫然,显然一下子没适应纯英语的课堂教学。四(1)班的苏欣钰拉着记者悄悄说,“一开始,同学们又兴奋又紧张,也想和尼克老师说几句英语,可又怕说多了听不懂,应答不上来。”

  没有教学经验,要想一个人撑起50个学生的课堂,尼克有些力不从心。“孩子总是担心说错,这不是个好现象。”尼克说,刚开始课堂的互动效果差,教室成为了孩子们看他一人夸张表演的地方。

  这些来自大洋彼岸的老师,原本并非科班出生,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除了简短的上岗培训外,他们需要自己摸索寻找合适的方法。在尼克眼里,传授知识是一门互动艺术,除了精心准备,还需要“投其所好”。

  为了改变,尼克走进中国老师的英语课堂,决定尝试带有集体荣誉感的“大组加分制”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结果出乎他意料——一提到加分,台下齐刷刷地竖起了几十双小手,不管发音是不是标准、答案是不是正确,孩子们都愿意为了荣誉起立答题。

  融入了中国式的鼓励,尼克和孩子们拉近了距离,也多了不少亲密互动。“This potato is yummy(这个土豆很美味)”这句发音,王子也练了不下百遍。“尼克老师总是很宽容,给我很多鼓励。”在这个腼腆的小男孩的记忆里,尼克好几次蹲在旁边和他说话,湛蓝的眼睛温暖着他。“我更喜欢他蹲着和我说话,因为蹲着离我最近,这让我不会害怕、更加大胆。”王子也认真地说。

  和热情奔放的男老师相比,在江山实验小学任教的“洋老师”罗斯更细腻、更会用眼睛说话,忽闪忽闪间透着鼓励和温暖。

  “有的时候我们语言不通,我想说的说不出,但罗斯老师总是笑眯眯地听我磕磕巴巴地蹦出不标准的单词。”一说到罗斯,王翎宇滔滔不绝,“最好笑的是,以前我不知道‘血’的英语单词,就简单的用‘red water(红色的水)’来描述,没想到老师一下就懂了,所以,‘blood(血)’这个单词我是忘也忘不掉的。”

  “更多时候,孩子们比大人更追求完美,在不确定答案正确前,就不开口回答。”罗斯说,她希望孩子们能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的思想,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她以课本里最常见的“How are you”的问答方式举例,“其实,每个孩子都应该有自己的表达,有人开心,有人不开心,而不是一味公式化地回答‘Fine, thank you.’”

  课堂里,英语老师周沭罕试着解密罗斯方法,细细观察孩子们的变化,带给她深深的启示:刚开始“大惊小怪”的孩子们现在“见惯不怪”、收放自如;腼腆害羞、躲着老师的孩子们变得自信大方、踊跃发言;别是一些在班上内向、成绩差的孩子,在罗斯关怀和鼓励下,重新拾起了信心。“这是罗斯给我上的一课,不能遗忘任何一个孩子。”周沭罕说。

  教学理念的碰撞——

  让孩子享受学习的乐趣

  高三的高强度学习,让衢州二中的徐逸超有些喘不过气。下午3点,趴在教室里练习英语写作的他,却因为一个熟悉身影的到来,激动地从位置上跳了起来,脸上神采飞扬——布兰登,上个学期,他是徐逸超的英语写作老师。

  “写作课不教写作,而是进行了一场辩论赛。”这是布兰登对高三英语写作课的一次尝试。这场让全校老师期待的辩论赛,围绕着“你想居住在什么样的城市”进行,答案为“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法站队吗,随后,每位学生都要写出自己选择的理由,分析利弊,两两对抗。

  “其实,写作训练讲究逻辑,辩论对逻辑很有帮助。”布兰登笑着解释其中的奥妙。而这样的良苦用心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成效。徐逸超说,细致的层层递进、地道的承接转折都让他受益匪浅,在考试中格外得心应手。

  其实,衢州二中已和多所国外高中建立了友好合作,每年都互派学生参加夏令营、交换生等活动。虽然对外教的新鲜感没有那么强烈,但布兰登还是带来了一阵新风。

  在高中快节奏、高强度的学习中,布兰登更想让学生们感受语言文化的魅力。“如果能享受说英语,那才是最大的乐趣。”他教大家唱英文歌、交流喜欢的电影,尽可能地把英语“浸润”在生活中,带给孩子们更多的精神放松,在紧张的学习中激发学生们更大的热情。

  江山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夏娃的爸爸,直到这个学期开学,看到罗斯和其他老师一样站在校门口迎接孩子们的到来,才知道学校里来了外教。更让他惊讶的是,开学当天,以罗斯名字命名的话剧社现场招募学生,报名现场火爆到需要5位老师来维持秩序,报名的学生人数大大超出预期。

  每周五下午是话剧社排练的时间。罗斯把《爱丽丝梦游仙境》的话剧台词分发给学生,“一对一”带着大家背台词、串角色,忙得不亦乐乎。一个月下来,孩子们的英语词汇突飞猛进,英语对话也不再生硬,融入了更多的肢体语言和形象动作,更有几个同学创造了几个新句子,让老师和家长们忍不住感叹外教的个人的魅力。

  在衢州的时间不长,但尼克早已感受到孩子们对于知识很渴望。“他们也是我的老师,让我知道要用什么方式去沟通。”让尼克感到惊喜的是,孩子们点滴间慢慢放开,“希望我的课程能带给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播下希望的种子。”

  文化互通的桥梁——

  当彼此文化的镜子

  衢州二中的徐逸超一直记着上学期入校开学典礼上的一幕:一位金发碧眼的阳光男孩走上演讲台,一张口全校师生瞠目结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大家好,我叫布兰登,中文名字叫古乐……”这位“洋老师”用流利的中文进行自我介绍。

  当师生们还在一个劲儿“哇哇”感叹时,布兰登紧接着问,“你们在学习英语中,有遇到问题吗?”场下的学生交头接耳,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摸不着头脑。“其实,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显然,这位“洋老师”是有备而来。布兰登对中国文化如痴如醉,曾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进修的他,把这次使者任务当作是一次“挖掘精髓”的机会。他说,“我希望在这一年里,每一位同学都能问我一个问题,希望不久的将来,你们可以像我一样,站在美国高中、大学的演讲台上做演讲。”这一席话深深震撼着每一位学子。

  “我们有个外教,他的中文特别棒!”虽然这是同学们对布兰登最多的评价,但他更喜欢另外一句——“你比很多老师都亲切!”每每听到这一句,他就觉得自己有满满的成就感,“相互传播彼此的文明文化,这是使者的担当和使命。”

  在江山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王翎宇的眼里,罗斯是一枚“望远镜”,总是会带着他看世界各地的新鲜事物。半年多相处时间里,他们同为侏罗纪公园的粉丝,他们畅聊电影《像素大战》,他们互赠圣诞贺卡……一想到马上要小学毕业了,王翎宇甚至说“想要留级”,只为和罗斯再多相处一阵。

  在校园里,罗斯一直被小心“呵护”,学校还专门为她设计了“周末活动安排建议表”。这对第一次感受中国关怀的她都有些不适应了。

  在江山实验小学校长杨根法看来,罗斯的到来不仅仅是带来了纯正的外语,而是带入了国际视野。于是,这堂国际视野课里,传授的都是两国的特色文化,不同的节日,不同的音乐,相同的食物……从讲台上的外教到课下的知心朋友,罗斯自如地实现着身份与角色的变换,亦师亦友的她已然成为学生背后的大树。

  在朝夕相处度过的校园生活里,“洋老师”们不只关注着孩子们的英文学习,他们带给孩子们和本土文化的关怀与爱早已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闲暇时间里,罗斯手绘了一张校园地图,标注了每一处建筑物的英文名字,放在了校园的橱窗里。

  坐在教师办公室里,朱燕飞也默默观察着这个金头发、高鼻梁的外国使者。“每次交流,我都能感到尼克带来的亲切感。”朱燕飞说,在全校所有老师组成的微信群里,他每天发一段语音,再配上英语文字,教老师们说地道的英语口语。老师们说,这个细致的大男孩也成为他们彼此对照的“镜子”,有学习、有互补。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教育诗 00019 洋老师进乡校,风从彼岸来 2016-04-01 浙江日报2016-04-0100010;浙江日报2016-04-0100008 2 2016年04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