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的美丽历久弥新
——海宁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工作纪实
让城市的美丽历久弥新
——海宁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工作纪实
每天早晨6点,家住海洲街道洛川小区的居民沈建林都会准时起床,到洛塘河边晨练。“如今生活在海宁很幸福,就说这洛塘河,河水清澈透明,河岸绿草幽幽,景色非常美,早上和傍晚都有很多周围的居民在这里锻炼身体。”沈建林感慨说。这是海宁市全力推进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
2011年海宁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2015年顺利通过国卫复审,这块金字招牌历久弥新。
4年来,海宁市委、市政府站在提升城市形象品质和推进城市文明水平的高度,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用实际行动捍卫这项“国字号”的荣誉。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机制先行头绪清
“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城市环境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不断巩固提升创卫成果,就是在不断叠加老百姓的幸福感受。”
2011年国卫城市成功创建后,海宁市多次强调,国卫城市的建设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一个永无止境的提升过程。
目标明确,方能有的放矢;机制健全,才能卓有成效。
2012年,海宁市成立了高规格的巩固国卫组织领导机构,保留市创卫办,调整更名为市国卫办,全面负责国卫城市巩固工作的组织实施。制定下发了《海宁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工作任务分解方案》,全面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将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纳入对各街道、多部门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畴。2014年,又实行市爱卫办和市国卫办合署办公,进一步强化对国卫巩固工作的指导、协调、督促和考核。同年,正式挂牌成立了海宁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理顺在城市管理执法中权责义务,行使11个方面的326项行政处罚权。
为实现城市长效管理,海宁市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创新。4年来,专门出台了《海宁市城市管理质量标准体系评估办法(试行)》《海宁市城乡环境卫生“四位一体”长效保洁工作考核办法》《海宁市户外广告管理暂行办法》《海宁市数字化城市管理部件与事件分类与立结案标准》等文件。推行“数字城管”,截至目前受理有效案件203513件,结案数202485件,结案率为99.5%,助推城市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完善投诉平台,受理群众反映影响国卫城市形象的举报。
六城联创,上下联动
——护卫成果齐发力
2014年省爱卫办对32个市、县开展了国卫城市满意率测评,海宁市满意率为91.41%,列浙江省17个国卫城市的第二位。
这么高的满意率与全市上下齐心、全民参与密不可分。
2012年,海宁启动了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的新一轮“六城联创”,并将国家卫生城市的巩固列为其中“一创”。同时,星级美丽乡村建设、“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无违建市创建等中心工作齐头并进,大力带动了国卫城市巩固工作的深入开展,水清岸绿天蓝、宜业宜居宜游的美丽海宁业已形成。
在国卫巩固期间,全市各级干部齐抓共管,广大群众踊跃参与,形成了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良好工作氛围。
各级领导干部经常组织专题调研、现场办公、破解难题。人大政协专题视察,有力助推长效机制建设。全市党员开展“两地双服务”、200名志愿者“走文明路”、150名义工穿梭在大街小巷开展越门经营劝导、礼让斑马线引导、清除城市牛皮癣和曝光监督台等志愿服务工作。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充分利用每年的爱卫月和每月的爱卫日以及重要活动日,大力开展室内外环境卫生整治,清除卫生死角,清除“四害”滋生地,人人从自身做起,共同守护国卫成果,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通过了“灭鼠灭蟑先进城区”和“灭蚊灭蝇先进城区”省级复查。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设施建设基础牢
每天上午九点,在市区海洲路上,环卫工人王李良开着全自动驾驶式扫地车开始“扫街”。谈起这个新装备,王李良高兴地说:“比起人工扫地,这种自动扫地车更先进、更省力,扫地效率也更高。”
2014年开始,海宁在环卫保洁领域也实施“机器换人”。至2015年底,市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已达72.58%、单位垃圾机械化收集率已达95%、上游河道水生植物机械化保洁率已达90%。如今已经完成市区道路、小区、河道约1332万平方米的保洁任务,实现市区主次干道18小时保洁,开放式小区12小时保洁,市区垃圾全部做到定时定点收运,日产日清,清运率100%,无害化处理率100%。
环卫设施的完善,让城市有了清洁的环境;市政设施的建设,则为市民生活和出行开了“绿灯”。
三年共投入9360.15万元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对105个住宅小区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市区沥青路面大修15.5万平方米,维修人行道17.2万平方米,混凝土路约2.9万平方米,下水道3.95公里,修理及新建窨井1945座,更换窨井盖19250个,化粪池9座,侧石14.6公里,桥梁维修935多座次,疏通下水道500公里。
对江南大道客运中心段、海洲路海洲大饭店段等低洼积水区域进行排涝改造,疏浚清淤雨水管网252公里,改造和新建小区二次供水14个,生活污水全入网工业企业624家,丁桥污水厂三期投入使用后,收集处理污水8724万吨,污水处理率95%。
在扎实推进城区面貌改善的同时,城中村和城郊接合部也同步跟上。开展了清违建、清垃圾、清沟渠、清小广告、改厕所、改道路等为主的集中专项整治活动。如今,城中村和城郊接合部基本做到环卫设施一体化,保洁要求一体化,考核标准一体化,环境卫生水平基本达到城市市区环境卫生标准,整洁干净,扮靓了城市新面貌。
丰富内涵,倾注民生
——品质提升暖人心
3年来,海宁市不断推进城市人文建设,提升城市内涵。随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省级考核工作的推进,完成并评审通过了《海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完成了南关厢历史街区改造;全力打造“轮滑星城”,2014年被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授予“全国轮滑项目推广贡献奖”;海宁新图书馆建成并投入使用,2014年被文化部授予“最美基层图书馆”称号。
为了让市民拎好“菜篮子”,还大力推进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市区东苑农贸市场、南苑农贸市场成功创建省“放心市场”;其中南苑农贸市场被列为全省首批示点创建单位,其建立的全市首个市场“红立方”服务平台,社会反响良好。此外,对“五小”行业的规范整治全面推进,基本做到亮证经营、制度健全、环境卫生良好、卫生设施齐全、消毒措施落实。
公交车是一张城市流动名片,是国卫成果展示的有力载体。全市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公交车保有量达到250辆,占公交车总量59.5%,海宁成为嘉兴市拥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公交车最多的县市。90条公交线路全部实现WIFI全覆盖。公共自行车越来越受欢迎,139个自行车服务点备有自行车2600辆,骑车出行成为很多市民的健康生活习惯。
2013年,启动实施“健康海宁”三年建设行动,加大健康促进阵地建设。截至2015年,总投入15亿元,完成了市人民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海宁分院)、市二院、市中心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海宁医院)、市四院、市中医院、市妇保院等市级医疗机构的新建或改建,健康服务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人均期望寿命82.5岁,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
景在城中,人在画中
——亮点纷呈品位升
4年投入,4年提升。
海宁干净了、更有秩序了……但这还不够,海宁还要绿起来、美起来。
“五水共治”是海宁的一大亮点,2015年成功捧回浙江省治水“大禹鼎”。在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连续18个月考核为“良好”,全市43个“河长制”监测断面均值水质达Ⅳ类及以上26个(其中1个为Ⅲ类),占60.47%,基本消灭劣Ⅴ类水,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升。
市区河道全面禁航,腾退市级河道两侧15米范围内工业企业94家,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企业关停搬迁31家。投资约10亿元建成鹃湖应急备用水源和长水塘生态湿地,确保饮用水源的水质及用水安全。
2014年实施海宁大道绿化景观提升改造、碧云桥生态公园一期、新市人民医院周边绿道工程、康乐路配套社会公共停车场、市区街心绿化工程、李善兰公园绿化提升改造等工程。投入资金达1.76亿元,提升改造绿化面积122.57万平方米。
2015年完成洛塘河南岸(文苑路-黑木板桥港)绿道工程、海宁市街心绿化工程暨入城口改造项目、市河两岸(洛塘河—高阳桥)绿化景观建设及改造工程、碧云大桥东侧生态绿地二期工程、完成梅园三里外绿地、南苑路文苑路口西南角花坛等23个节点的改造。总投入资金约5102万元,提升改造绿化面积约12.73万平方米。
南关厢古宅集聚,亭台楼榭,彩灯高悬,市集热闹,一派江南富饶好风光;老城区路面清爽整洁,排水通畅,口袋公园逐步走入公众视野……城市面貌的改变赢来了百姓的好口碑,2015年市民对海宁市城区卫生状况满意率继续提高,达到了92.17%。
在海宁漫步,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周边乡村,人们都能感受到绿色带来的温馨和愉悦。城在景中,人在画中,天蓝水绿,空气清新,一个宜居、宜业、生态、文明的海宁正绽放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