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理论

城市发展规律三思

  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决策,是建立在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之上的,只有顺应城市发展内在动力机制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决策才是科学的。

城市发展规律三思

陈建军

  时隔37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切实做好城市工作”。认识和把握城市发展规律,需要城市决策者和管理者具有包括城市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城市定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营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而连接这个知识链的是包括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土地资源管理学、信息经济学、资源环境管理学、文化资源管理学等在内庞大的知识群。从学科分类的角度,城市发展规律,可以分为城市经济发展规律、城市社会发展规律、城市人文发展规律、城市空间分布规律、城市生态资源平衡规律等。

  城市发展规律虽说复杂庞大,但构成基本逻辑架构的主要有三个:城市的内外部联系,城市变化的内在动力,以及城市效率或者说城市竞争力形成的基本动因。认识城市规律,搞好城市工作,就要“三思而后行”。

  城市的内外部联系

  好的城市规划建设取决于正确的城市定位,但如果不能把握特定城市的外部联系和内在动力,简单地追求时髦流行的城市定位口号就很容易出现失误。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资本等生产要素处于自由流动的状态,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足够大的区域空间或城市体系中的节点,都是空间经济学中所谓的集聚力和扩散力博弈均衡的产物,在进行特定城市定位时,如果不能把握和发掘本城市特有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优势,而仅仅是去复制国内外所谓样本城市的发展蓝图,就会有很大的失败概率。

  现实中的许多空城鬼城,就该城市自身的规划和建设来说,可能都是非常优秀的,但关键是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之初没有准确地认识本城市和外部城市及区域间的联系,包括该城市在大区域中的特定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其与周边城市和地区之间在产业和城市功能中的联系与分工等,从而和周边城市形成了同质化过度竞争格局,造成发展困境。

  城市变化的内在动力

  城市的本质是人的集聚,把握了人们行为的基本动因也就把握了城市变化的内在动力。人的行为动因各异,但最基本的,构成最大多数人的行为共同项的就是趋利动机,把握这一点对做好城市工作很重要。

  比如,在城市规划中,有关城市空间功能分布,到底是职能分区好,还是混合分区好,似乎是个无厘头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这个问题的落地常常和城市决策者、管理者或规划者的主观偏好有关,但如果从把握城市发展动力的内在规律方面入手,从把握城市居住者的利益偏好,即降低城市出行者的时间成本出发,就能作出恰当的选择,城市的功能分区实际上是和城市空间的交通成本以及信息交流成本密切相关的问题。

  一般说来,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尚欠完备,城市居民的出行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以混合分区为好,反之,职能分区比较合适。最近成为城市科学的热点话题的“TOD”,即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空间规划理念,其实就是反映了城市人群基于交通运输成本节约的利益驱动导向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

  总之,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决策,是建立在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的认识之上的,只有顺应城市发展内在动力机制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决策才是科学的。

  城市效率和城市竞争力

  城市效率和城市竞争力说到底是人的效率和人的竞争力,这些年我们对城市发展的目标认识有了很大进步。城市让人生活更美好,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等一系列城市发展理念的提出,表明我们对城市本质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从理念到政策,似乎依然存在着许多认识模糊之处。

  比如,城市如何使生活更美好?这当然要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提高城市效率和城市竞争力。于是,一些人就会想到应该将他们所谓的低素质或低效率的人群拒于城市之外;于是,就有城市新市民的准入门槛,包括所谓的积分入户政策的提出,最初起源于某一城市,逐渐推广开来,现在竟成为许多城市管理的标配政策。

  其实,这里有个很大的认识误区。城市之所以能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城市之所以有效率和竞争力,并不是仅靠一群优秀人的集合就能获得的。城市效率和竞争力,来自于规模经济,多元集聚和分工,城市是一个集聚经济体,要素资源和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产生了技术外部性和金融外部性,具体来说就是规模经济、多样化、分工和知识溢出,从而使得城市能够成为创新的高地、资源集约使用的高地、效益和效率的高地,进而为人们生活更美好创造了条件。

  规模经济或者说规模报酬递增规律,需要城市在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方面具有足够的向心力,这从来都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最重要的指标。那些空城鬼城的出现,说到底就是缺乏人口和产业的向心力。再看一下中国的城市竞争格局,外来人口比重高的城市、外来人口数量多的城市,都是城市竞争力居前的城市,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此外,具有竞争优势的城市,能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城市,还来自于分工的深化。一个城市不能只有高端人才而没有“低端”人才,只有高学历者而无低学历者;城市需要高科技人才,需要科学家、教授、工程师,也需要保姆、月嫂、保洁员、售货员、快递员和保安员等各类所谓的低学历者。记得上世纪50年代刘少奇同志握着北京一位清洁工人的手说,我是国家主席,你是清洁工人,我们只是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话道出的是现代城市竞争力的本质所在,其实也是现代人类生活的本质所在。当一些城市的管理者在津津乐道所谓的积分入户,对所谓的低教育背景者设置入城门槛时,城市的月嫂、保姆的工资却屡屡突破天价,其实质正是市场经济对违反城市发展规律的政策作出的反应。

  【作者为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浙江日报 理论 00015 城市发展规律三思 2016-03-30 浙江日报2016-03-3000011;9431670 2 2016年03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