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经济周刊·降成本

声音

  @之江:近年来,主动走出去建厂的浙江企业越来越多。浙江作为资源小省,使得省内企业对资源的敏感程度素来很高,尤其是纺织、化纤行业等能源消耗大户。能源丰富、价格便宜对他们有相当的吸引力。寻求能源成本的最小化,这也恰是浙江企业的精明之处。用国外的人力物力资源,为我所用,发展自身,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尔、江南化纤走出去不算坏事。

  @小于:其实,除了能源成本优势,吸引浙江企业走出国门投资建厂还有更多其他原因。比如,在技术上更靠近前沿同行,在地缘上更靠近客户,在企业发展上给企业全球视角和公司员工更广大的锻炼平台。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他们收获的绝不单单是便宜的能源。

  @点点滴滴:国外机构曾研究,中国作为低成本制造业大国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温和的薪酬增长、高效的生产技术、低廉的能源价格以及美元汇率走低使得部分商品在中美两国的生产成本几乎没有差异,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与其他国家跨国公司未来会选择在美国境内进行生产。那么,中国制造如何重建优势?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提高中国制造的水平和层次是最大的出路。

  @樱花如雨:美国有一样东西比中国贵,那就是人工,但是人工成本也在接近。近年来,中国一线工人工资每年都在以10%的速度上涨,而美国工资上涨只有1%、2%。当前,中美用工成本差距已从之前的8倍,降到现在差不多四五倍。有机构做过测算,一旦中美用工成本差距缩小到3倍以下,中国制造成本优势几乎没有。再用三五年的时间,美国生产成本可以低于中国。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这个观点是危言耸听,但实际上说来就来。与其等死,不如主动走出去。

  @高帆: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更多体现在生产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维度,在户籍和土地制度改革的前提下,农村劳动力向制造业的流转仍将持续较长时期。此外,中国不同区域存在着发展阶段、禀赋条件和要素相对价格的落差,这为国内发展不同要素密集特征、不同技术知识层次的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空间,东部向制造业高端攀升与中西部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可以并行不悖。从市场角度看,中国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不断增长的经济总量,为制造业的国内市场拓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政府的产业战略定位也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中国制造2025》即描述了未来10年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浙江日报 经济周刊·降成本 00018 声音 2016-03-30 12843538 2 2016年03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