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留守儿童亲情疏离之痛
王玉宝
城市霓虹下,那些外来务工者们深夜里真切的思乡思子之心;遥远故土中,那些留守儿童期盼等待的眼神,令人不忍卒读,刻画出留守儿童这一转型中国的独特“剪影”。
化解留守儿童亲情疏离之痛
王玉宝
今年全国两会总理记者会最后一刻,人们以为盛会就要落幕。众多记者挽留的目光中,李克强总理手指台下:“中间有一位女士老举着‘农民’两个字,让我这个当过农民的人感到于心不忍……”于是,温情一幕发生,他将追加的提问给了“农民”。
确实,农民,农民,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多少牵挂与你相伴!日前,一个与农民密切的话题再度被聚焦。在天津大学一场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研讨会上,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有关负责人透露,我国今年将首次摸清留守儿童底数,由27个部门参与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也将运行。有专家估算,我国留守儿童加上流动未成年人,总数在1亿人左右,也就是说我国3个未成年人中就有1个处于留守或流动状态。这无疑是一个刺痛人心的数字。
城市里翻滚的热潮,璀璨的发展奇迹,推动中国前行。数亿外来务工者以辛勤汗水,铸就座座辉煌闪烁的不夜城。然而,繁华背后,关于他们,又有多少亲情的疏离在上演?城市高楼背面,一个个深夜,外来务工者们真切的思乡思子之心;遥远故土、落寞山村,那些老父老母守望的身躯,留守儿童期盼等待的眼神,令人不忍卒读,共同刻画出留守儿童这一转型中国的独特“剪影”。笔者生于农村,一些表弟表妹儿时就是留守儿童。如今,他们长大了,结婚生子,令人唏嘘,他们中的一些,其子女竟延续留守儿童的际遇。就整个中国来说,这种留守“传承”亦不少见。
留守儿童常年难以与父母相聚,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乡村度着童年,这种生长经历究竟对他们有怎样影响,值得好好研究、认真对待。且不说,诸如贵州毕节曾在过去短短4年内发生的两起重大留守儿童伤亡悲剧。而缺少父母之爱,更为留守儿童进入青少年乃至成年后的问题,埋下隐患。更重要在于,留守儿童现象,本质将发展的不均衡之殇,加诸社会最脆弱人群。这一足以触碰到我们心中最柔软部分的时代场景,理应激发全社会凝聚更大力量,加紧解决。
唯有加倍努力,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才能化解留守现象。发展不平衡,这是中国的一面,也是留守儿童现象的根源。它也时刻提醒我们,只有加倍努力地发展,才能化解遗憾。当前,“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在即,关键就是促进协调发展、共享发展,以更大力度扶持边远地区、内陆地区、欠发达地区发展,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大力实施精准扶贫,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就地实现城镇化。
打开城市之门,接纳更多的外来务工者落户。一些外来务工者在同一城市工作十数年甚至数十年,为城市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理应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特别是子女的教育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十三五”期间实现1亿左右人口在城镇落户。这正是饱含公平正义光辉的伟大举措。
改革发展治本的同时,治标刻不容缓。抓紧摸清留守儿童问题的“底子”,建立翔实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一人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精准施策,为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供支持;尽快完善现行儿童保护法律,为留守、流动儿童的特别保护、社会救助管理提供清晰明确的法律框架;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留守、流动儿童管理机制,鼓励成立为留守、流动儿童服务的社会组织。
行进中的中国面临许多难以避免的转型之痛。问题是,谁能堪忍留守儿童这样的沉重,落在最幼小脆弱的肩膀?化解留守儿童亲情疏离之痛,让留守儿童感受发展的阳光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