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保守”创业者 上马大项目

  “喂!张科长啊,烘干中心的土地什么时候能批下来?”路过镇上合作社的粮食烘干中心,里头的烘干机轰轰作响,张雪其心里痒痒的,随手拿起手机给镇上农业发展局的科长张在良打了个电话。

  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春天,除了一贯的备农资、开耕地,张雪其正加紧为自己的家庭农场谋划一个烘干中心。别看这事儿不大,可对于向来“保守”的他而言,可谓是下了个了不得的决心。

  为什么说他“保守”?从过去的种粮大户变身为平湖市新埭镇舒其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如今,45岁的张雪其有着近2000亩土地,规模可算不小,而他一度对“时髦”的家庭农场不感冒。

  “家里有多少农机?”“就一台拖拉机,一台收割机,农忙的时候去租农机用,自己买太下成本,买两台是为了应应急。”“农场里建大棚了吗?”“没建,投入太大有风险,管大棚人力成本也大,一个人工一年就要三四万元,这钱我自己就赚了嘛。”采访中,成本是他最常挂在嘴边的字眼,在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攀上新台阶的当下,这番老实巴交的农家人打算,总让人觉得有些“过时”。

  深知“粒粒皆辛苦”的张雪其还有一套他自己的风险配置理论。“1500多亩地是水稻加小麦的轮作模式,虽然种粮食收益一般,但是很稳定,不用怎么担心亏本。剩下的300多亩地轮着种毛豆和慈姑这样的经济作物,一年光慈姑就能有每亩1300元的净利润,这么一搭配,每年能有几十万元的利润。”这是张雪其的盘算。

  然而,去年水稻收成时的连绵阴雨却打破了张雪其这套风险理论,让这个“保守”的家庭农场主改变了想法。“去年收稻子的时候,我每天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好不容易把浸在地里的稻子抢收上来了,可是镇里的烘干机不够用,排队等烘干等得心焦,一等二等就烂了!”本以为稳定的粮食收成谁曾想损失惨重,现在回忆起来,张雪其的言语间还满是心疼,也正是这次心疼,让这个怕风险的“保守”农场主下定了决心。

  “我让镇里帮忙算了一笔账,建厂房、买烘干机、配农用车、雇几个人,少说也要200万元。”张雪其掰着手指给记者规划开了,估摸着到了八月份自家的烘干中心就能建成,到时候,不仅自己的上千亩粮食不会再有“等不起”的顾虑,还能把周边农户的烘干生意做起来。“这方面有了保障,有机会我还想再去流转点土地过来,扩大农场规模。”张雪其说。

  “投入这么大,这回不怕风险了?”张雪其笑了笑告诉记者,过去对农机推广没有切身感受,现在才明白,如果一直被动地看天吃饭,无论如何小心规避、降低成本,风险还是会找上门来,倒不如下定决心主动求变。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保守”创业者 上马大项目 2016-03-28 浙江日报2016-03-2800013 2 2016年03月2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