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之后更乐观
博鳌亚洲论坛上的经济界人士对中国经济高度关注,不再是简单地针对经济增速,而是更多围绕改革进程。他们不回避经济转型经历的阵痛,但更对经历阵痛之后的中国经济前景表示乐观。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说,“亚洲四小龙”在上世纪80年代也曾有类似的转型阵痛。不过,这些经济体最终完成了转型,有的是靠大型制造业,有的靠中小企业,有的则是靠服务业。
在本次博鳌亚洲论坛上,许多经济学家也关注到中国的经济转型。在他们看来,外界对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担忧过多,而其实真正重要的是转型的进展。这也是为什么在博鳌的经济学家大多尽管了解到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的挑战,却仍然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感到乐观。
至于金融系统风险,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何大勇说,测算显示中国银行体系风险可控。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王洪章说,中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贸易结算数据对人民币币值有支撑。中国也吸取了其他经济体的教训,金融衍生品发展并不过度。
总之,中国仍有充足的宏观经济政策空间来应对短期下行压力,保证经济增长位于合理区间,经济学家对此并无争议。
从长期看,更重要的是中国培植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的努力。传统制造业在升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快速增加。而要实现经济转型的目标,就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成为关键。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正在发力,市场广阔,也因而更有韧性。从决定性因素来看,劳动生产率仍在提升。无论是居民,还是政府,都愿意在教育上加大投入,培育未来的人力资本。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