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满园关不住
——创新供给的杭州样本(上)
本报记者 夏丹 见习记者 唐骏垚
在俄罗斯,每两辆摩托车中,就有一辆出自杭州的春风动力;在法国戴高乐机场、美国费城平安社区,抬头可见海康威视的安防产品……这些出自杭州的产品,向全世界传递浙江制造的新姿态——高科技、高端化、高水准、高颜值。2015年,杭州GDP突破万亿元,与这样一大批优秀企业发挥顶梁柱作用分不开。
走进杭州这批优秀企业,叫板全球的顶尖产品、坚定执着的技术创新、坚守实业的匠心……令人看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盎然春意。
“软”投入孕育“硬”产品
中国制造,长期被视为质低价廉的低端货,这是中国制造业之痛。近年来,杭州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投资由传统的土地、厂房、设备等看得见的“硬投资”,更多地转向研发、品牌、人才、并购等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软投资”,增长动力因此愈发强劲。
在海康威视一楼展厅,一台橙黄色的工业机器人让人眼前一亮。未来,它将走进许多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实现车间内智能化运输,向无人车间更进一步。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想着田里的。”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郑一波,用这句话形象概述公司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在海康威视,有超过6000人的庞大研发团队。当一部分产品处在产品生命周期的高峰时,新的产品已在研发中,同时还有一批前沿的技术储备正在实验室孵化。
多年来,海康威视一直保持销售收入的7%到8%投入研发。2015年,公司总营收253亿元,比上年增长46.97%。其中,海外营收占总营收的28%左右,海外自主品牌营收占比高达80%。
位于杭州市滨江区物联网产业园的正泰量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每年以超过销售收入7%的投入用于人才引进、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等。今年以来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气、水、热能源量测系统及系列装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杭州这片创业创新热土上,反映城市创新水平的全社会R&D(研究和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10年的2.75%提高到2015年的3%。2015年,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8296件,有效发明专利30280件,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
“工厂物联网”
让制造更聪明
尽管国内摩托车销量每年下降,然而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国内销售额增长了120%。董事长赖国贵介绍,“去年启动的面向公务用车的个性化定制,带来国内市场的井喷。”
摩托车个性化定制,与春风动力这两年实行的“工厂物联网”改造息息相关。在春风动力位于余杭经济开发区的工厂里,有一间不大的“云房间”。在这里,一面由12块55英寸屏幕组成的巨大屏幕墙上,厂区126个摄像头采集的实时数据,包括材料采购、设计开发、生产管理、质量控制、设备维护等,都一览无余。它好比工厂大脑,让春风动力生产环节更流畅,也让工厂管理变得更透明。
而春风动力背后的“工厂物联网”专家,是同样来自杭州的浙江力太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专门为传统制造业提供物联网技术改造升级的公司,近年来,力太科技愈来愈炙手可热。 (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目前,公司已先后为81家省内外制造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董事长李善通介绍,其中不乏万向集团、万丰奥特、养生堂药业等大牌客户。
而力太科技自身的发展之路,恰恰也是浙江制造升级之路。“2011年,公司产品免费给工厂试用,对方还不一定愿意;2012年开始象征性收取费用;2013年开始,有企业愿意让力太科技试试改造一个车间;今年开始,双方合作的起点至少是一个工厂。”李善通介绍,就在去年,政府推动与企业主动要求改造订单各占50%。今年,企业自发订单占比提高至70%。像利欧集团、银轮集团等,因前期一个工厂改造效果明显,今年将推广到集团所有工厂。
当前,杭州已实施“工厂物联网”项目百余个,认定“工厂物联网”推广应用示范项目76个。“工厂物联网”应用的杭州模式,正在加快促进杭州传统制造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坚守实业做“好工匠”
“这条长长的生产线,专为台州一家做沙滩遮阳伞的公司量身定制。生产线上的机械手臂,全部是新松自己研发的。”在杭州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车间里,技术总监秦炜带着几个年轻工程师,正在一条即将交付使用的自动生产线上,做最后的调试,以确保交到用户手中的产品体验最优。
“德国的高端装备是全球制造业的标杆,新松同样追求以工匠品质打造国产好装备。”秦炜说。这家位于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南方总部”。
专注实业,发挥“工匠精神”做出好产品,满足国内消费者不断提高的消费品质需求,正在内化为许多制造业企业的精神追求。
“投身制造业近三十年,我现在越来越深刻体会到,干制造就得有‘工匠精神’。我发现,那些专注做好产品的企业都是赚钱的。找准方向,以‘工匠精神’做好产品,我相信消费者一定会买单的。”赖国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