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道德选择更有时代气质
杜博
越是在浪潮奔涌的大时代里,越需要有超越利益、超越自我的道德选择——有利益考量也有道德情怀,有批判精神也有建设心态,有个体意识也有全局观念,有权利意识也有责任担当,这才是与时代相匹配的道德高度和精神气质。
让道德选择更有时代气质
杜 博
如果能够为当今社会的道德水平打分,你给出的“印象分”会是多少?
面对老人摔倒扶与不扶的选择困境、乞讨路人是真是假的内心纠结、医患关系动辄紧张的尴尬案例,我猜,我们都回避不了这种道德焦虑。
见多了“毁三观”的故事,我们的道德想象难免会受到影响。但最近,《钱江晚报》上的一则新闻却释放了满满的正能量。
一位年轻人,名叫张泳,在杭州工作,回老家的列车上遇到初生的男婴吸入羊水,有窒息危险。情急之下,医学院毕业的他毅然低下头,嘴对嘴帮男婴把羊水吸出,终于,这个男婴发出响亮的啼哭,母子平安。
一位工人,名叫齐元江,是用自己双手扮靓杭州的城市建设者。笔者打电话给他时,这个朴实的汉子说,为了备战G20,工地建设项目必须在6月底前完工,因此,他没有选择陪待产的妻子回老家。就在妻子杨芳芳回家的列车上,宝宝出生了。幸运的是,母子二人遇到了张泳。
不是为了熬一碗“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心灵鸡汤,不是强推“好人好报”的因果链条,而是如果仔细推敲,会发现无论是道德坚守还是职业操守,这样的人和事多了,就会水到渠成地塑造一个“道德共同体”,越来越多的人会参与和受益于这些行为选择带来的良性循环。这让笔者不禁思考文章开头的问题。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对社会的道德想象,都会决定我们作出的道德选择,进而塑造整个社会的道德图景和精神风貌,定义我们的时代气质。
那么,我们身处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经济发展繁荣,传统的熟人社会向更具现代化特征的陌生人社会转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浓度稀释,个体利益觉醒。得与失、取与予、风险与收益、付出与回报,成为每个人利益坐标上小心衡量的价值排序。
然而,越是在浪潮奔涌的大时代里,越需要有超越利益、超越自我的道德选择。王国维曾把人的能力分为“身体之能力”和“精神之能力”。听从于前者,张泳可能会从保全自我的角度出发,不承担风险,但听从于后者,他才以道德之心驾驭选择,救人于危难;听从于前者,齐元江可能会选择护送妻子回家,但听从于后者,他才暂时放下了对亲人的深情眷恋,为另一座城市挥洒汗水。
因此,不要盲目慨叹世风不古,质疑“现代性”。《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在另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中这样写道:“无论人如何被视为自私自利,但是在其本性中显然还存在着某种自然的倾向,使他能去关心别人的命运,并以他人之幸福为自己生活所必需。”这种高道德情怀就如同遥远的星辰,不像物化利益一般可触可感,却可以照亮人生航向。而越是在“解构崇高”、怀疑一切的时代,越需要唤醒那些珍贵的道德律令,因为人类自古最质朴、最真挚的情感诉求,从未有所改变。
更不要盲目否认脚下,质疑“国民性”,对缥缈的“远方”一唱三叹,却对现实中的“苟且”语焉不详。想起2010年崔卫平教授爆红微博的一段话:“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生活在别处”是最诗意的白日梦,没有耕耘现实的力量,也不会真正拥抱到远方。同样,向往一个道德向上、向善的社会,不如踏实做好自己的每一个道德选择,有利益考量也有道德情怀,有批判精神也有建设心态,有个体意识也有全局观念,有权利意识也有责任担当。这才是与我们这个时代相匹配的道德高度和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