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理论

完善教育结构 推进供给侧改革

  教育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人民的期盼。实现经济提速换挡、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战略,都在倒逼教育进行供给侧改革,这既是实现教育需求侧目标的重要战略任务,又是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基础部分。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推动教育动能跟进转换,提高适应性和灵活性,满足人民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完善教育结构 推进供给侧改革

张枝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要把握好‘加法’和‘减法’、当前和长远、力度和节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新思路、新论断。

  当前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但是在供给方面还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如一些地方中小学生源锐减,教师“一岗难留”转做保安,而老年大学普遍“一座难求”需要排队摇号;每年700多万高校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一职难觅”,另一方面用人企业却虚位以待“一才难寻”;每到招生季即进入优质生源抢夺季“一战难停”,另一方面大批文盲人口却未受足够关注“一字难识”。

  教育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人民的期盼。实现经济提速换挡、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战略,都在倒逼教育进行供给侧改革,这既是实现教育需求侧目标的重要战略任务,又是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基础部分。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推动教育动能跟进转换,提高适应性和灵活性,满足人民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扬长避短盘活存量

  当前看,教育基本供应比较充足,但是从长远经济社会和人口变化趋势看,基础教育领域无疑积蓄了过剩“产能”。新型城镇化身份转换的新市民、去产能转岗分流再就业的新工人和生活品质提升的新老年人正面临需求的空窗。在我国台湾,承接类似教育需求的社区大学,均由政府招标资助社会团体设立,且大多设在中小学,实现了资源充分共享、师资自动对接、经费集约投入。

  教育属于普惠的公益事业,公办教育无法全覆盖和包办所有动态、多样的需求。我省有民办学校8000多个,且拥有好的质量和口碑,民办教育综合改革也已进入国家试点。政府的优势在宏观引导,可以利用市场优化资源配置,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完成补给,可以做简政放权、解除梗阻的“减法”,同时做宏观规划、监管服务的“加法”,在权利、机会、规则均等基础上,扩充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发展自由度,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办学兴教。

  扬长克短挖掘增量

  我国有世界最大的学生规模,却还没有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好的学生结构,数量优势还没有转化为规模效益,与社会企业用人需求不相适应,与经济产业结构不尽匹配,学校同质化的现象比较严重,这是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首先是推进育人模式转型。让以往偏重培养理论、学术型人才的学校向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变,培养更多支撑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在一线能够游刃有余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其次,要推进育人方式转变。促进教育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发展,提升社会学习力、创新力、生产力,推动产业链从低端迈向中高端,在我省强化创新驱动、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的大格局中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提升教育贡献率,孕育新的增长极。

  扬长补短均衡质量

  教育问题往往是社会性的,与人们的成才观、学校的办学观、社会的用人观密切关联。这些年教育质量大提升也催生了名校情结,人们都想赢在“起跑线”,可是反观在“终点线”前面,我省的教育水平不容乐观。

  要加大力度推进名校集团制、师资互聘制、校长互派制、走班制等矫正扭曲的教育资源分布,构建均衡的学习环境;通过省学分银行、公民学习积分卡,搭建学分互认和文凭互通的“立交桥”,共享优质资源,缓解求学矛盾,保障社会公平。要按照“十三五”发展目标,有节奏地发展校外的开放继续教育和改善民生的灵活弹性教育,使正规与非正规教育,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线上与线下教育互相融合,消除文盲人口,提升平均受教育年限,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精准扶贫,提升广大人民的发展获得感,进而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浙江日报 理论 00016 完善教育结构 推进供给侧改革 2016-03-25 浙江日报2016-03-2500011;12836377 2 2016年03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