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经济周刊·历史经典产业

传承者说

  凌兰芳(丝绸之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养蚕和缫丝的效率低下、企业成本高是制约整个行业的发展瓶颈。由于日本推出茧丝生产30多年,已无国际技术背景可以借鉴,我们的茧丝产业再也不能停留在上世纪的水平,“空间换地、机器换人”是丝绸产业的重任。要解决“养蚕产业化”和“缫丝智能化”也只有我们浙江丝绸人去踊跃承担。

  李建华(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经典产业必须是“有历史、有需求、有品牌、有市场”的“四有”产业,浙江丝绸当之无愧。我们会积极和全省范围内最优秀的缫丝厂、织绸厂、印染厂、印花厂等建立最为密切的合作机制,注重建立生产制造和品质检测的高标准,共同培养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和管理者,共同打造一批丝绸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高端知名品质企业,全球化利用茧丝绸资源,实现更高起点、更大平台上的产业链整合。

  李继林(浙江凯喜雅集团董事长):丝绸行业处在竞争性领域,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传统优势逐步弱化,新的优势尚在培育,但大家还在坚守。浙江丝绸企业的开拓创新意识和能力是走在全国前列的。身处“丝绸之府”,凯喜雅有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浙江丝绸乃至全球丝绸产业的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金耀(浙江巴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嵊州领带从量的角度可以叫板国际,产量占全球60%,全国90%。然而,近两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环境恶化的影响,给我们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应对面临的挑战,使“丝绸之路”越走越宽广,这正是我们在“十三五”期间应该做、必须做的应对课题。

  陈文兴(浙江理工大学教授):丝绸产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省政府出台《意见》来关心与支持丝绸产业的发展,是站在对中国负责、对世界负责、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高度谋划浙江丝绸产业。如果现在不抓“传承发展”这件事,10年20年以后再来抓,恐怕题目要改成“传承保护”了。现在以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两线给力,以科技和文化双轮驱动,重振浙江丝绸产业和文化的双重影响力,正当其时。

  (记者 祝梅 整理)


浙江日报 经济周刊·历史经典产业 00018 传承者说 2016-03-23 12836315 2 2016年03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