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典产业的
机遇和转型
卓勇良
浙江历史经典产业正迎来加快发展和转型的重大机遇。这里的一个基本背景,是中国经济正在从出口和投资拉动为主,向消费主导的增长格局转变。这意味着消费升级及其产品销售增长的相对加快,十分有利于有着深厚历史文化沉淀产品的全面发展。
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着扩张性结构失衡。2003年,最终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仅为35.8%,仅略高于改革开放以来最低点的1994年,而发达国家和地区通常为60%以上。然而2011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在较低水平上持续快于GDP增长,终于使得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逐渐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6.4%,比上一年提高15.4个百分点。
这将使得多数历史经典产品的增长弹性大于1。这里的意思是指,当工业增长1个百分点,历史经典产业或将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这是因为丝绸、黄酒、茶叶、中药、青瓷、宝剑、石雕、根雕、木雕、文房等产品,除中药外有一共同特点,当收入较低时并非必需,当收入提高后,将是生活必需品且是品质生活的象征。
历史经典产业相关的消费是我们步入小康之后的不二选择,这些产品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和充满情趣。文革前的上海弄堂里,那些爱俏的大姐们为有一件“香云纱”而高兴,这是一种用特殊工艺处理后的真丝面料做的夏令上衣;听说当年法国最华贵的晚礼服,是用塔夫绸制作的。十多年前,我的同事喜迁新居,我们几个人精心选了木雕作为礼品。当前这一状况已明显反映在茶叶生产销售上,2015年,浙江茶叶产量增长1.2%,产值增长7.7%,其中名优茶产量增长10.9%,产值增长13.5%。
产品背后的历史文化沉淀,更是心向往之。中国红木家具流行始于明朝,原因是郑和从西洋带回了大量用于压舱的黄花梨、鸡翅木等硬木,引起了一场家具革命。明式红木家具的简练硬气和细腻,象征着文人学士的道德风骨和情感。黄酒被称为三大古酒之一,堪称江南一带的国粹。1982年春天一个中午,我在绍兴宾馆餐厅偶遇谢晋和李文化,这两位电影大师静静地面对面坐在一张方桌旁,就着四五个菜肴,边聊天边品着一壸烫热的黄酒,别有一番韵味。
然而,正是由于中国经济当中消费比重长期较低,缺乏对于历史经典产业的正常需求,这些产业长期以来的日子并不好过。1998年国营龙泉瓷厂改制后,当年规模庞大的青瓷厂区闲置,几近荒废。又如黄酒业长期以来良莠难辨,甚至我在国外超市买到的所谓“绍兴黄酒”,品质低于杭州市面上的料酒,好在听说并不是绍兴生产的。丝绸、黄酒、茶叶等历史经典产业,是我们浙江亟需打理、亟需提升、亟需转型的战略性产业。
以我的想法,当前或可采取“四品+融合”的发展战略。
品牌战略。浙江历史经典产业虽已确立了不少品牌,有一些不乏成效,但总体而言仍有较大欠缺。茶世界居首位的品牌是不产茶的英国企业所拥有的,这让我们不太好受。这一洋品牌的特点是注重产品特色化,分层次适应消费需求,针对不同人群推出不同产品,形成全系列产品而覆盖整个市场,形成强大的品牌竞争力。注重产品标准化也是重要一招,历史经典产业并不一定是土里土气的形象,而且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现代零售渠道支撑。确立做世界一流品牌的雄心壮志,努力争取经过十余年或数十年努力,把浙江历史经典产业打造成为享誉全球的金名片。
品质战略。品质是品牌的内涵和支撑,是业者的良心和价值。如何在大批量、分散化生产经营状况下,保持或提升产品品质,是当前一大难题。必须建立科学管理体系,亦即产品是历史的经典的,管理营销则应是现代的、科学的。不能回避特定产品生产的现代化和技术进步,如青瓷等产品应积极运用现代工艺技术,以求品质能够媲美世界顶级产品。积极建立法律法规、检测检验、公关应对等体系,全面把控产品品质。
品位战略。历史经典产品因其消费特性,而具有艺术性、欣赏性,以及实用性、功能性等要求,从而构成了所谓的品位。一些历史经典产品在通常情况下,不囿于小众化消费圈子,以合适价格适合大众消费要求,以建立最广阔的需求市场。然而这绝不意味着降低品位水准,一些产品完全能以中低价格而有较高品位。同时也要积极开发具有高超艺术水准,以及较强实用性、功能性,极端精致的高端产品,以促进整体品位提升。
品性战略。所有产品的背后都是人,所谓品牌、品质和品位,最后由生产经营者及其员工品性决定。提升生产经营者和员工整体素质,也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战略。提升人文素养,历史经典产业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产品生产经营业绩,很可能取决于业者的人文素养。提升科学素养,既要以传统方式,也不回避采取现代方式,生产经营历史经典产品,无论以哪种方式,都必须有科学眼光和科学管理。政府的关键是促进竞争和依法监管,政府扶持只能是引导性的,最终只能靠业者自己的积极努力。
融合战略。积极推进历史经典产业在种植业、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高度融合,探索和形成“历史经典产业+”发展路径。我们承认诸如龙泉青瓷和宝剑等产品的小众化特点,毕竟“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颗钉”,倘若将这些物质性产品的历史人文内涵,融于创意、文化、旅游等产业中,势将产生积极的放大效应。
(作者系省信息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