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时评

莫让“心墙”
阻隔了公共交流

  浙大紫金港草坪上的一个火锅,可以当作一个开始,甩掉愤怒与无奈,拆掉“心墙”,以开放的心态去探讨和维护这方净土的美丽。

莫让“心墙”

阻隔了公共交流

吕 玥

  春光潋滟晴方好,大家都爱“紫金港”。

  这不,因为太爱,这几天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名气突然爆表。上周日,一张浙大紫金港校区草坪上有人吃火锅的照片在网上炸开了锅。照片上一家老小排着餐椅、喝着红酒、涮着火锅,那烟火气让不少浙大学子内心排山倒海:我堂堂浙江大学难道是三墩镇人民公园附属大学吗?

  讲真,作为在紫金港校区曾经的一名求学者,笔者特别理解这些年轻人的心情。虽然携程网上紫金港校区被作为一个景点介绍:这里“建筑宏伟,湖泊、草坪也都比较开阔,是不错的散步去处。”虽然它紧邻著名的西溪湿地风景区,自然风光必然不错,但无论怎么说,它首先是一所大学的校区,在最强调情怀的湖畔草地上涮火锅,显然不搭调。

  于是种种口诛笔伐如千军万马般杀到,要不要开放、应不应收费,成为人们评论中屡屡被提及的话题,甚至在一些评论中还出现地域歧视等扎眼的符号,让人触目。一个火锅引爆的话题,让很多人在心理上自觉不自觉地向“隔绝”、“封闭”靠近、偏倚,无疑值得警惕。真实的“围墙”虽未建起,一些人内心的偏见却开始滋长,最后竖起一道“心墙”,阻隔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也略微让人遗憾。

  我们都知道,大学的“开放”,主要应体现在思想上,而非校园上。或者换一种方式说,应体现在规则的共同探讨和建立上,而非仅仅停留在围墙拆建的讨论上。作为曾经的浙大学子,笔者也经常重返校园,感受一下那里的人文气息,笔者当然不愿看到在大学校园里支起火锅炉子。

  那么,如何不让这个炉子下一次出现在其他公园和广场呢?我们如何去告诉更多人,自由应以他人的自由为边界,如何去摸索并建立这个“边界”?这些或许是我们应该更多去讨论的,而非主动地设置校内和校外的界限,来结束人们对开放和谐社会的构建。

  可以说,由于我们一直缺乏公共交流的传统,迄今为止这一课题仍在摸索当中,这正是许多游客毫不觉察自己的行为已对他人造成妨碍的原因所在。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高校,作为在校园中已经积累了一定人文素养的师生,以及作为生活在杭州这一即将承办G20峰会的城市公众来说,我们更应该谈谈,并且尝试怎样在公共交流中不断互动,来摸索建构理性交往所应有的边界和规则。

  记得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曾经讲过,脚下这座城市,就是我们的家乡,理应对它有感情,不该将其简化为路边的风景,或暂时的栖居地。他甚至在一篇文章中谈及,可惜不是北大校长,否则,他会设计若干考察路线,要求所有学生,不管你学什么专业,在学期间,至少必须有一次“京城一日游”——用自己的双脚与双眼,亲近这座因历史悠久而让人肃然起敬、也因堵车及空气污染而使人郁闷的国际大都市。

  如此想来,紫金港草坪上的一个火锅,何尝不可以当作一个开始,甩掉愤怒与无奈,拆掉“心墙”,以开放的心态去探讨和维护这方净土的美丽。


浙江日报 时评 00004 莫让“心墙”
阻隔了公共交流
2016-03-22 浙江日报2016-03-2200012;12837532 2 2016年03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