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文化

票房岂能耍太极

  在电影产业红火热闹的同时,票房造假等市场乱象也存在已久。日前,全国电影市场专项治理办公室查实,电影《叶问3》有3200万元票房被认定虚假,同时,该片总票房中含有部分自购票房,发行方认可的金额为5600万元,查实的虚假场次为7600余场,涉及情节较严重的影院有73家,其中我省有11家,涉及温州、义乌等地。日前,有关部门对影片《叶问3》票房不实问题进行处罚。

  票房造假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两条:一是发行方为了完成片方的票房任务而造假;二是为了制造电影放映的首轮轰动效应而往票房注水。观众眼看票房“节节高涨”,错误以为电影非常受观众欢迎,不明就里,盲目买票观影。说白了,票房造假就是利用欺骗手段刷票房,谋求不正当利益。

  个别影院和影片出现的票房造假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会对电影市场造成严重干扰,对公平竞争环境造成伤害,对电影产业的整体信誉产生不利影响。正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所说,电影市场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问题的严重性已日益凸显,正在伤害中国电影的肌体。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蓬勃兴起的中国电影产业就有可能受到干扰,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有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繁荣包括影视作品在内的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发行、放映等相关人员同样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票房造假事件,显示某些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制片方和影院如一鸟两翼,唇亡齿寒,互相依存,影院市场也是电影产业成功与否的基础。票房造假现象再不根治,就会使公众失去对电影作品的信任,进而丢失观众、丢失市场。

  针对近年来电影市场的种种乱象,相关部门屡出重拳,仅去年就有数十家影院根据违规情节和性质被通报批评、警告、取消电影专项资金先征后返或停止供片。此外,中国电影亟待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监管机制。据了解,目前施行的《电影管理条例》是2001年12月25日修订的版本,十多年来一直没有更新和完善,与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有所脱节,涉及的处罚条例也没有做更具体、更有操作性的细化,需要与时俱进,予以完善。

  中国电影将由规模速度型发展向质量效率型发展进一步转变。质量和效率的提升,需要一个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来支撑。从现实的角度看,市场规范决定发展成败;从未来角度看,市场规范决定电影生存。当前,中国电影产业已经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电影业应补齐短板、练好内功,防止电影市场的繁荣昙花一现。好在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启动电影市场秩序专项治理,而市场整顿活动将在未来趋于常态化,并将建立起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


浙江日报 文化 00014 票房岂能耍太极 2016-03-22 浙江日报2016-03-2200011 2 2016年03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