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八问“三农”系列报道之保护短板——

拿什么守护你,我的古村

  核心提示:

  古建筑破损、传统文化消失、民间习俗消逝……一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如今的农村,已然掀起了一场又一场旨在保护和利用古村落的“战役”。

  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古村?江山,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正在通过民间自发、政府扶持和网络传播等方式进行探索,让它们在现代社会里重获新生。

  你可曾记得,白墙青砖连黑瓦,心的港湾?你可曾记得,袅袅炊烟西风起,爱的守候?你可曾记得,大红灯笼高高挂,家的温暖?站在历史的洪流前,回首望,如今的江山,正在以全新的姿态迈入大众视野,成为人们追寻记忆的温暖之所。

  漫步在江山,102个历史文化古村落,121处文物保护单位,古道、古牌坊、古宗祠、古建筑群、名人故居,文化的浸润,经济的提携,乡愁的发力,正在重塑过往,将历史留给我们的遗产,赋予更多当代意义,成就新时代下的古村落。

  一处古宅,留住无数乡愁

  早春时节,万物复苏。“笃笃笃……”廿八都古镇姜遇臣旧宅内一阵阵脚步声传来,居民吕定山穿着一身满是灰尘的蓝色工作服,拎着水泥桶从房间中走出,在天井里打上一桶水泥,拎上了2楼。门外是略有腐旧气息的古建筑,门内是白色系的现代装饰,仿佛两个天地。

  “这是爷爷留下的。”吕定山说,这座古宅内共住了16户人家,因为年久失修,古宅漏水漏电严重,这次借着廿八都古镇启动第二批古建筑修复的机遇,吕定山一家对处于政府规划范围中的古宅进行了修复。

  廿八都古镇坐落于仙霞山脉一隅,集聚了浙、皖、闽、赣乃至西洋的明清古建筑群,拥有142种姓氏和13种方言,被誉为“方言王国”、“百姓古镇”和“移民小社会”。北宋时,这里更是浙江南部44个都之一,素有“东南锁钥,八闽咽喉”之称,重要的战略地位及便利的交通,造就了古镇的繁华。

  迈入近代后,因各种原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搬离了古镇,或远走他乡,或另寻他处盖起了现代小楼,吕定山就在镇口处开出了3家小店。

  “修复古建筑,小修几万元,大修动辄几十万元。”他说,高额的维修费用,让生活在古镇中的村民只能望墙兴叹。据悉,截至目前,廿八都古镇仍有400多栋古建筑等待修缮。“好在近年来,政府陆陆续续出台了一系列的修缮举措。”

  2000年,廿八都古镇成立了古镇保护与开发办公室,开始着力于古镇文化的搜集和保护,耗时4 年编制了《廿八都镇志》,囊括古建筑、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2008年,江山市政府启动了古建筑修复计划,投入7000万元对古镇内7处国家级和省级文保单位进行修复,并同步启动了旅游开发项目。

  随着越来越多的古建筑焕发新生,古镇迎来了又一个“春天”:2014年,廿八都镇花桥村和枫溪村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6年,廿八都镇获批成为第三批美丽宜居小镇……古镇一时声名鹊起,游客蜂拥而入。仅去年,古镇就接待游客15万人次,营收达600多万元。

  “收入多了,我们就能更好地保护和修缮古建筑了。”去年,江山市设立了廿八都古镇保护管理专项经费,囊括财政补助、景区门票收入和社会捐赠收入等,并同步投入3000万元启动第二批古建筑修复计划。

  消失了,就再也回不来了。古建筑,是历史文化村落最直观的影像。有了它,文化有了依附,情感有了寄托,记忆亦有了牵绊。

  一本族谱,开启寻根之旅

  从江山市区驱车半小时至江郎山脚,拨云见日,江南毛氏发源地——石门镇清漾村就坐落于此。67岁的毛旭明是江南毛氏第58代传人,只读过4年书的他,却耗时3年,遍访15个村落,完成毛氏族谱的编纂。

  “周文王第八个儿子毛佰郑至东晋毛宝,是北方毛氏的五十二代,也是南方毛氏的第一代。”推开毛氏宗祠那扇沉重的大门,毛旭明从橱柜中抱出一大摞族谱,一本本翻开,跟记者一一介绍着,“族谱传至明清时,已有68本,之后曾断了70年之久,终于又续上了。”

  族谱,见证了一个家族血脉的延续,更记录了一个家族曾经的辉煌。在毛氏一族移居清漾村的1400年历史中,曾出过8个尚书和83个进士,村里至今还保留着毛氏祖宅、将军馆等一批古建筑。修谱,是为了让更多人找到回家的路。

  2005年,曾参与江山史志编写的毛旭明父亲因车祸意外去世,40多本毛氏族谱、《江山姓氏渊源考察》等一大批珍贵的历史资料移交到了毛旭明手中,他开始肩负起传承的重担,积极奔走各方,促成了中华毛氏研究会的成立。

  2006年,江山就投入5000余万元开始古村落的保护和修缮,毛氏祖宅修缮、游线范围房屋拆迁安置、江郎山至清漾村的道路连接等7项工程一一上马。

  借助政府开发项目,毛旭明完成了前期的文化研究和资料搜集,于2011年正式启动族谱编纂工程。得知这一消息,村民们有的出资,有的出力,更有人将家里珍藏的族谱也拿了出来,并亲自上门拜访,口诉家族历史,帮助毛旭明完成了族谱的编纂。2013年,毛旭明正式完成24本族谱的编纂,首批出版的500份,短时间内被抢购一空。

  族谱问世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遍布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毛氏后人开始纷纷回乡寻亲。“这里每天都会有人过来,有时一天多达数十人。”如今的毛旭明,是毛氏宗祠的“守护者”,每天他都会不厌其烦地搬出族谱,为远道而来的毛氏后人寻根。

  毛氏后人的寻归,让那些原本散落在民间的习俗开始一一重生,祭祖大典、龙凤表演、台阁表演等重返重大节日现场,江山毛氏文化旅游节也随之问世,那些记忆中的情怀和现实生活的碰撞,正在点燃陌生而又熟悉的大众热情。

  站在老旧的门锁前,看着那腐朽的气息慢慢退去,绿意蔓延,轻轻一推,阳光涌入,瞬间春暖花开。

  一首村歌,唱响旅游产业

  “轻轻的在风中翻转,香香的在碗中盘旋,美美的和着我们欢笑,那芳香诱人的大陈面……”漫步在大陈乡大陈村,几乎每一个人都能随口唱出《妈妈的那碗大陈面》,而伴随歌声而出的,就是那一碗碗香气四溢的大陈面。

  高汤、细面、鸡蛋、葱花,一碗暖胃舒心的大陈面,搭配上一首村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变了整个村庄。2005年,大陈村的村支书汪衍君推出“唱歌管理村庄”模式,自此,开会迟到了,罚唱一曲;有喜事了,高歌庆贺;逢年过节,戏台摆起……唱着唱着,邻里和谐了,婆媳好了,“孝子贤孙”、“十佳绿化示范户”、“文明和谐家庭”不断涌现。

  村子要发展,要靠人,人心顺了,村子的发展就如鱼得水。近年来,大陈村先后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和全国历史文化名村,通过网络,《妈妈的那碗大陈面》传遍了千家万户,那深藏于心的乡愁共鸣,激起了成千上万人的激情,汪衍君未曾想到,文化的力量竟如此之大,“每天,都有无数人慕名来吃面,学唱村歌,寻访古建筑群。”

  文化传承,开始催生出兴村富民的新产业,大陈面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汪衍君联合村里原有大陈面作坊主,投入500万元,建起了年产6000吨面条的标准化厂房,吸纳了100多位村民。在原有口味基础上,厂里开发出了胡萝卜、葛粉、紫苏等十来个新口味,受到市场的极大欢迎,产量从最初的300吨猛增至5000吨,年产值一路飙升至3000万元。

  与此同时,汪衍君还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对村中古建筑进行修复,出资购买音响、服装等设备,成立唢呐班、腰鼓队、排舞团等文化团队,还将村中沿袭数百年、每年庆贺秋收的“麻糍节”升级为“麻糍文化节”……古文化的复兴,多元文化的融合,吸引了游客无数,大陈村彻底摆脱了贫穷,成为远近闻名的幸福村。

  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 2013年,江山市政府启动了“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项目,深入推进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在彰显地方特色的同时,加速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同时,还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江山市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体系规划》,明确江山35处历史文化村落今后较长时期的发展定位、主攻方向和重要措施,着手将特色文化村打造成幸福乡村。

  据悉,2015年,江山市接待游客总人数超101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1.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0%和19.8%。如今的江山,那些遗落在民间的古村落,就是一颗颗璀璨的星星,闪烁耀眼,照亮了浙西南的天空。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00018 拿什么守护你,我的古村 2016-03-22 浙江日报2016-03-2200006;9057506 2 2016年03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