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文化

纯真年代书吧,
赴一场诗的约会

面朝西湖
且歌且咏

  本报杭州3月20日讯 (记者 曾福泉) 20日下午,在杭州宝石山腰的纯真年代书吧,“春天,西湖”诗歌朗诵沙龙吸引了近百名市民。“面朝西湖,且歌且咏”,他们带着自己心爱的诗歌而来,在春天里抒发诗情。

  一个小小的舞台,投影机映出这首诗的文字,音箱播放着精心挑选的配乐,朗诵者们轮流登场。这家不大的书吧里所有的沙发和椅子都坐满了,更多的人站在窗边和过道上。听众里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正在读小学的孩子,人人都凝神聆听着被不同的声音所诠释的诗句。

  朗诵者同样来自各行各业,其中许多人的日常工作似乎和“诗”毫不搭边。不过,他们分享着同样的理念: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最近流行起来,甚至被写进了歌里。对这群爱诗之人而言,诗不仅是爱好,它让灵魂柔软,是战胜日常平庸和琐碎的力量。

  年过六旬的国家一级画家王少求带着小孙子上了台。她穿着一件滑翔伞飞行员的制服,几天前,她刚刚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滑翔伞飞行。她大声地朗诵着郭沫若的名诗《凤凰涅槃》:“火便是凰。凤便是火。翱翔!翱翔!”五四青年的诗情为这位艺术家注入了蓬勃的活力。王少求说,自己不满足于画室里的纸笔,要寻求新的突破。“美术应该有更大的空间,我要在天上作画!”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一个富有磁性的男声在吟诵戴望舒的《雨巷》,这是省农科院副院长徐子伟研究员。“诗歌可以成为科研工作的一种调剂。”这位著名的畜牧专家说,练习诗歌朗诵,对做学术报告和科普工作也有帮助。徐子伟还是浙江图书馆“文澜朗诵团”成员,他说:“爹妈给了一副好嗓子,不能辜负了它。”一首《雨巷》朗诵完毕,许多听众围住他:“念得真好听!”

  诗会上朗诵的诗歌由古今中外的诗人创作,其中最年轻的是保俶塔实验学校一位7年级的同学,一位女士在学校的一个活动上第一次听到这首质朴纯真的由孩童书写的诗歌就喜欢上了,特意带来和诗友分享。从事金融业的杭州市民傅京英女士准备为大家朗诵的《融入春天》是由自己的好友——笔名叫“叶子”的业余女诗人创作的。叶子说,这首诗写于几年前,同样是在这样草长莺飞的春天。“西湖边的柳树吐出了鸭子嘴巴一样的黄色的嫩芽,春草沾满了露珠,我和爱人走在这样的春色里,满心激动,当天就写下了这首诗。”叶子写诗不求发表,多和同窗好友共赏。

  来自杭师大的6名女生登台集体朗诵了一首《苏堤春晓》,惊艳四座。大一学生周红喆说,热爱诗歌,需要有敏感的心情,除了关注外部世界,更要关注内心。叶子想起了大学时光,她感慨,诗歌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结束,似乎被冷落了很长时间。人人写诗念诗的景象恐怕一去不返了,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爱诗的人们仍然能够建立起自己的圈子——这个圈子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小众。傅京英每天都会打开“为你读诗”等微信公号,聆听由来自全国各地的诗友上传的诗朗诵,发现同好还真不少。纯真年代书吧近年来举办过多次诗歌沙龙,包括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双语品读会、台湾诗人郑愁予、洛夫诗歌品读会等,在线下同样吸引了众多诗歌爱好者。


浙江日报 文化 00013 面朝西湖
且歌且咏
2016-03-21 12836134 2 2016年03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