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在哪儿
潘如龙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从而增加企业“想创新”的动力,消除企业“不敢创新”的顾虑。
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在哪儿
潘如龙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委员发言称,一些企业不想创新、不敢创新。他认为,不保护知识产权,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创新不如“抄新”。他的话道出了目前企业创新的困境。这里面有企业的主观因素,更多的是创新环境的客观因素。
不想创新,主要是因为眼前仍有利可图。但我们必须看到,在全球产业格局中,我国不少企业仍处在产业链的下游,以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及自然资源和牺牲环境的代价换取微薄的利润。经济发展靠的是所谓的“比较优势”。但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人口红利的下降,环境承载力接近极点,这种“比较优势”也在丧失。
不敢创新,主要是因为怕仿冒。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企业不敢创新,除了怕失败的风险外,还担心研发投入与产出不匹配,担心新技术新产品被仿冒,让投入一夜之间被“山寨”产品蚕食殆尽,直至陷入困境。于是,吃过亏的一些企业家便有了创新不如“抄新”的感慨与无奈。假冒伪劣商品的盛行,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直接影响了企业创新的动力。
经济发展的初期,通常从产业的低端切入,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土地及自然资源的投入驱动。当经济“起飞”完成后,则主要靠创新驱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是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从而增加企业“想创新”的动力,消除企业“不敢创新”的顾虑。
优化专利制度设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虽然近几年我国的专利申请数量已居世界前列,但质量不高,产业适用率低,且存在造假现象。需要优化制度设计,鼓励企业专注于创新,并把专利转换成产业,真正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日臻完善,但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等原因,执行力度依然不大,已成为企业创新最大的“拦路虎”。国家要从战略的高度,全球的视野,切实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坚决打击侵权行为,让创新获得应有的回报,使企业敢于创新、勇于尝试。
加大政策引导,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民营企业,在市场的引导下,自发地进入了初级加工产业。这些企业多数是粗放型、资源耗竭式和环境破坏型的,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产业指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政府应有的调节作用。通过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等措施,倒逼企业进行转型升级,以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通过财政、金融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想要创新、乐于创新。
加大科研投入,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目前,我国的多数企业尚处于低小散阶段,个体实力相对弱小,缺少科研平台和科研能力,需要国家及地方政府进行统筹协调,加大投入,完善和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以减少企业共性的基础科研,加大个性化高精尖项目研发。据报道,针对我国圆珠笔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大量依赖进口的不利局面,国家有关部门在2011年启动了“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2015年实现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取得了明显效益。
注重人才培养,整合社会人力资源。制造业收入低,劳动强度高,不具备人才集聚优势。政府应通过补贴、奖励等手段,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引导科研院所参与技术创新,共同搭建以企业为中心的制造业产学研平台。形成各方参与、人人支持,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良好创新氛围,使国家从创新中赢得发展,企业从创新中获得效益,民众从创新产品中得到实惠。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有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企业、个人的创新活力,形成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才能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