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众期盼

“开放发展”成全国两会热词,义乌商人热议外贸转型升级

浙江制造奔驰“一带一路”

  3月8日上午,方旭东早早就守在电脑前,准备观看外交部长王毅的记者招待会。“这几年,我越来越关注时事了,尤其是像开放发展、‘一带一路’的新闻几乎一条都不落下。”他还特别要求全公司上下都要收看这场记者会。

  方旭东所在的义乌天盟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提供中亚、中欧的国际铁路物流服务的民企,最“拳头”的产品就是由他们负责运营的义新欧铁路班列。

  关注这场记者会,果然让方旭东听到了激动人心的消息:当天,王毅部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到了天盟公司运营的义乌-德黑兰货运班列。方旭东说,两年前,习近平主席会见西班牙首相时,也曾提到义新欧铁路。

  “我们民企运营的铁路能频频得到国家高层关注,让我倍感自豪。”方旭东说。

  “构建沿线大通关合作机制,建设国际物流大通道。推进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使‘一带一路’成为和平友谊纽带、共同繁荣之路。”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浙江实践:近年来,浙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沿线国家强化经贸合作、拓展产业合作、提升人文科技合作,努力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

  提前一周,方旭东就已经猜到下一趟从义乌开往西班牙马德里的义新欧班列要“爆仓”了。

  “从后台订仓数据来看,已经超过了一趟班列运载能力的上限。”方旭东皱着眉头犹豫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决定一口气开出两趟班列。对于天盟公司来说,“一周两趟”这样的尝试还是首次,跨国运行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还是一个未知数。

  这两年来,义新欧的发展速度让方旭东觉得不可思议。2014年11月18日,义新欧首趟专列装载82个标准箱从义乌启程,21天后到达马德里。如今,班列的发车频率变成了每周一趟。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而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进,方旭东的事业也开始突飞猛进,筹划了3年多的中亚铁路班列开通,跨国沿路的协调工作变得顺利起来。

  之后,由中亚班列延伸出来的义新欧班列,也得到了外界的极大关注。“一带一路”的政策环境,促使了义新欧班列提前开通。

  如今,义新欧成了一条国际物流大通道,把浙江商品送往中亚和欧洲,同时也把外面好的商品带回浙江。截至2015年底,义新欧班列已往返运行36个班列,共运输2192个标准集装箱。

  “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统筹国内区域开发开放与国际经济合作,共同打造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支点,推动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人文交流。”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浙江实践:“一带一路”沿线是浙籍华人华侨的聚集地区,也是浙商力量较强区域。沿线浙商是浙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浙江着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利用外资,协同推进浙商回归和中外合作产业园建设。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交流合作伙伴中,最活跃的当属义乌商人。

  10年前,金小民举债数万元创办货代公司,骑着自行车在义乌四处拜访客户。10年后,他的公司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外贸供应链,成为4A级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

  3月4日,哈萨克斯坦驻上海总领事来义乌考察,直接上门找金小民洽谈业务合作,并希望在今年的哈萨克斯坦进口展上,能看到义乌商人的身影。

  金小民说,这一切源于他较早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贸易合作。2011年,金小民在哈萨克斯坦设立了一个办事处,光场地租金和人员费用每年就要花去近百万元,而当时他在哈萨克斯坦的生意几乎还是零,“中亚的轻工业发展比较落后,国内去那边做生意的很少,我觉得有机会。”

  经过四年市场培育,金小民每年发往哈萨克斯坦的货柜已经达到了五六百个,成了当地出名的义乌商人。他的生意也从哈萨克斯坦扩展到了整个中亚地区。

  金小民并非个案。在浙江,看到“一带一路”沿线商机的浙商并不在少数,他们通过各种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已经抢滩了中亚桥头堡。这几年,在哈萨克斯坦举行的“哈萨克斯坦-中国商品展”上,可以看到很多投身“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浙江商人,他们借助展会平台,主动寻找商机。

  2014年,义乌对中亚五国实现出口7.3亿元;2015年实现出口9.1亿元,增长24.3%。

  “对外贸易向优进优出转变,服务贸易比重显著提升,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浙江实践:在浙江,传统优势产业正在加速转型,产品附加值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从原先的大进大出正在向优进优出转型。“十三五”期间,浙江将继续深化义乌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流通综合改革,稳步提高浙江出口的市场份额,同时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做好扩大进口工作。

  30多岁的何丰华干的是国际货代,每天固定有10多个货柜发往东南亚各国。即使生意再忙,他也不忘在网上看看两会上是否有自己关心的话题,比如“一带一路”、对外贸易等。

  这两年最大的变化,就是他的贸易形式从单向出口向进出口转变。再过几天,有一批从泰国进口的再生橡胶就要到港了。与其他商人不同的是,何丰华采购的不是普通食品、日用品,更多的是国内市场紧缺的生产原料。

  2014年,何丰华第一次从泰国进口了一批乳胶丝,卖给了义乌当地的服装厂商,颇受欢迎。这种进口原料质地较好,而且市场价格也有一定优势。这一下,何丰华打开了进口贸易的大门。

  沿着“一带一路”,从东南亚到中东,何丰华通过原先积累的人脉资源,四处物色国内市场需要的生产资料、高附加值产品,生意越做越大。

  何丰华是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中的一个微样本。义乌一直在加快市场转型的步伐,提升贸易平台,培育了一批进口商贸,从而实现了贸易平衡,对外贸易朝着优进优出转变。

  而在外贸转型的过程中,浙江正在努力打通全新的进出口通道为对外贸易铺路,横贯中亚、欧洲的义新欧铁路如此,贯穿浙江沿海山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义甬舟开放大通道也是如此。


浙江日报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众期盼 00010 浙江制造奔驰“一带一路” 2016-03-14 12827469 2 2016年03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