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锐观察

我省代表从海外“扫货”现象看供给侧改革

中国制造,怎样追上消费者

  本报北京3月10日电 (记者 刘乐平) 这是一个值得玩味的经济现象:2015年,中国出境游客境外消费约1.5万亿元,占67.6万亿元GDP的2.2%的比例。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华之毅时尚集团总裁张华明认为,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热衷海外“扫货”,有些是因为对国内市场环境缺乏信任;有些是因为国内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较弱,不能满足消费新需求;有些是因为服务不到位,消费体验差。

  看产品,有效供给有差距。“在同等价格下,国外很多产品的质量、品质更高,或者是同样品质的产品,国外卖得反而更便宜”,张华明认为,在全球经济深度融合的当下,新的消费需求在国内无法得到满足,自然而然地被推向了海外市场。“去海外‘扫货’,一定程度上是国内消费者在利用全球市场满足自身需求。”

  看体验,消费服务跟不上。“消费者爱往国外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我们结合旅游、观光、购物的消费组合拳打得还不够好,无法满足消费者追求美好消费体验的需求。” 张华明认为,随着消费更加个性化、多样化,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因素从产品本身延伸到与产品有关的各个服务环节,“不少消费外流是服务不到位、消费体验差引起的。”

  看环境,无序竞争让消费者无所适从。张华明调研发现,零售业在价格上的无序竞争体现得最明显。一是促销不分季节。没有促销规律,各大零售商有时候在旺季拼命打折促销,该挣钱的季节没有挣钱,该清货的换季时节没有清库存,结果导致经营质量、经营效率下滑,甚至出现不盈利和亏损状态;二是线上线下各大零售商常年无序促销,导致商品价格越压越低,企业无钱可赚,只有牺牲品质来换取低价,导致劣质产品蔓延,行业亏损,最终形成恶性竞争,扰乱整个零售市场。

  “人们漂洋过海抢购马桶盖、奶粉等国内市场上并不缺少的产品,甚至去国外接受体检等常规医疗服务,使大量购买力持续外流。要留住这些可观的购买力,需在供给侧下一番大功夫。”张华明说。

  张华明建议,要让我们的供给“更美更接近顾客”,也就是要为消费者提供更打动人心的产品、更好的性价比、更贴近人心的服务,创造更美好的、让消费者满意的消费环境和氛围。“其实,这与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的供给侧改革相一致,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就是要‘更美更接近顾客’。”

  具体说来,制造业层面而言,通过加强产品原创设计,融入中国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弘扬工匠精神,让产品更有生命力;商业零售层面,要以消费者为中心统筹规划,降低商业成本;政府要降低各种税费比率,最终降低商品成本;规范租赁价格,降低租赁成本,同时降低水、电、物流等成本。

  “让消费者觉得国货堪比甚至远胜于国外产品,相信境外消费就能实现大比例回归。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顺势而为,借‘一带一路’东风,坚定地走出去,做外国人的生意。这才是中国制造最大的自豪和荣光。”张华明坚信,做到上述几点,国内市场一定能把消费者留住。


浙江日报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锐观察 00005 中国制造,怎样追上消费者 2016-03-11 12827839 2 2016年03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