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生态

绿水青山留“稀客”

中华秋沙鸭频频光顾浙江

  本报安吉3月10日电 (见习记者 沈晶晶 通讯员 李佳 梁波) 3月9日早上8时多,刚下过雨的安吉,山间空气清冽,带着些早春的寒意。记者跟随安吉县林业局工作人员盘山而上,前往孝丰镇赋石水库附近,探访一群在此栖息越冬的“稀客”——有“鸟类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秋沙鸭。

  “这是我们首次在安吉发现中华秋沙鸭!”县林业局资源科副科长潘德寿说话间难掩兴奋。2月底,当地村民无意中发现了一群像野鸭、但头部和翅膀颜色又很特别的“水鸟”。接到线报后,县林业局立刻组织人手前往水库附近巡查拍摄。蹲点将近一周,终于在3月初发现了这种“水鸟”的踪迹。通过拍摄照片与图册比对,并请省自然博物馆专家进行鉴定,最终确认为中华秋沙鸭。

  “他们警觉性非常高,三四百米外听到声音,就会飞得老远,很难观测。”潘德寿告诉记者,中华秋沙鸭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候鸟,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已有1000多万年历史,一直就有“鸟类活化石”之称,已被列入国际濒危物种红皮书、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濒危鸟类名录。目前,全球有观测记载数量不到2000只。

  我们沿着水库,一路用望远镜观察,却始终没有发现中华秋沙鸭的身影。“他们一般清晨在水面捕食嬉戏,这个时间可能已经回到树林里打盹了。”潘德寿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之前拍摄到的照片。“你看,他们飞起来的样子特别漂亮,脖颈修长,身体两侧的黑色鳞状纹和脑后的两簇冠羽是主要区别特征。雄鸟和雌鸟喜欢成对活动。头部黑色的是雄性,桔黄色的是雌性。”

  据了解,丽水松阳、台州黄岩等地,此前也有过中华秋沙鸭的零星发现记载。“中华秋沙鸭对生存环境非常挑剔,通常出没在林区的溪流和开阔水面附近,是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物种,我们都叫它‘生态试纸’。”省自然博物馆副馆长陈水华介绍道,“此次中华秋沙鸭到安吉越冬,说明当地森林和水环境很优良。”

  近年来,安吉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中之重,赋石水库水质常年维持在I类、II类。2004年,赋石水库林区被列入国家级重点公益林,进行封山育林。2012年,该县又出台退林还林政策,种植松树、栎树等各类乔木取代板栗树,物种更加多元化。

  为了善待这群特殊的来客,安吉多部门联动,启动了对中华秋沙鸭栖息地的保护工作。林业局和公安部门加派人手,在发现地周边进行轮流巡查,水利部门也加强了对水体环境的监测保护。同时,该县还建立了环境监测点,对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和相关因子做进一步的鉴定和分析。

  “3月底,中华秋沙鸭就要离开安吉,飞往大小兴安岭等地繁殖。候鸟对栖息环境是有记忆的,好山好水迎来了好客人,我们要做好工作,等到秋天让客人再回来!”潘德寿说。


浙江日报 生态 00010 中华秋沙鸭频频光顾浙江 2016-03-11 12826150 2 2016年03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