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文化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温岭特殊教育学校上好“三堂课”

  编者按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温岭市城乡整体推进特殊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努力把特殊孩子培养成合格劳动者的做法,值得点赞。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温岭特殊教育学校上好“三堂课”

  本报温岭3月10日电 (见习记者 黄珍珍 市委报道组 金宗炳 周旻澍) 10日下午,温岭一家蛋糕店迎来一群特殊的顾客。温岭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带着16名学生来买生日蛋糕。一年级班主任冯敏丹说,学校每周都会开展社会实践课程,让这些孩子感受生活的乐趣。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办好特殊教育。这让我们很受鼓舞,给我们的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特殊教育更要凸显公平,不抛弃、不放弃,让特殊孩子享受精彩人生。”说到特殊教育,温岭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蒋辉军将10多年的特殊教育经历总结为“三堂课”。

  理念课:一个都不能少。

  “曾经有一位家长因为孩子得了唐氏综合症,怕亲戚、邻居非议,长期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出门。”蒋辉军说,这种自然模式下的家庭教育,既缺乏专业性又无法获得社会认同。“无论学生残疾状况如何,家有多远,我们都要确保所有特殊学生接受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近几年,温岭市城乡整体推进特殊教育,实现城乡教育硬件设施、专业特殊教育教师一体化。温岭市16个街道、乡镇,每个乡镇都配备一个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对于重度残疾的学生,采用“送教上门”的方式。据统计,仅2015年下半年,温岭市106名普通学校持证特殊教育资源教师,利用双休日送教上门,为102名特殊学生上课。

  实践课:他们也能工作。

  在温岭坞根,有一名脑瘫患者开了一家电脑维修店,他曾经是温岭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现在则是一名电脑维修技术行家。

  为了帮助特殊孩子走入社会,温岭特殊教育学校注重潜能开发,教会孩子如何在社会中生存。通过基础教育,聋哑学生和中轻度智障的学生学会了生活自理。职业高中技能教育教授他们基础工作技能,例如缝纫、烹饪、简单手工、草编等。

  “只要是他们认准的事情,就会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蒋辉军说,近期,学校正与温岭广播电视大学合作,准备开设网络课程,让特殊孩子享受高等教育。这样,他们不出家门,也能圆大学梦。

  成长课:像普通人生活。

  曾经有一位母亲,激动地向老师说了一件小事,有一天她下班回家晚了,孩子居然自己做好了饭,并说:“妈妈,你的饭在锅里。”她说,“从来没想到有这样一天,孩子不仅能照顾自己,还能照顾我。”

  每年元旦,学校都请家长去学校与孩子生活一天,任务是陪孩子做一道菜。从出校门到菜市场采购,到切菜做菜,都由孩子单独完成,家长只能在旁边看。大家坐在一起享受成果时,拍下一张纪念照。

  每当新学生入校,蒋辉军都会问家长,你希望孩子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接着,他拿出这些照片告诉家长,你的孩子以后会像他们一样,像普通人一样生活。


浙江日报 文化 00014 温岭特殊教育学校上好“三堂课” 2016-03-11 12827487 2 2016年03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