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热现场

  (上接第三版)

  与东盟关系:打造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柬埔寨《高棉日报》记者:3月下旬将举行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中国将如何支持东盟的发展?

  王毅:今年是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的“银婚”之年。25年来,中国与东盟关系经受了各种考验,合作取得了累累硕果。当前,中国和东盟关系又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进一步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打造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我们愿把东盟作为“一带一路”合作的优先伙伴。建设好中老、中泰铁路和中国印尼雅万高铁等项目,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泛亚铁路网建设,让中国与东盟各国人民更加方便地相互往来。

  我们愿把东盟作为对外自贸合作的优先伙伴。实施好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给双方企业和人民带来更多实惠。积极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力争年内完成。

  我们愿把东盟作为区域合作的优先伙伴。本月底,李克强总理将邀请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所有国家,也就是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的领导人齐聚海南,举行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澜湄一江连六国。我们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澜湄合作的特征是更接地气,更重效率。目前已有78个早期收获项目。澜湄合作是中国—东盟合作的有益补充,还可助力东盟的整体和均衡发展。

  我们还愿把东盟作为海上合作的优先伙伴,用好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加强在海洋经济、海洋环保、海上安全等领域合作。同时也愿探讨建立南海沿岸国合作机制,把南海这个共同家园维护好,建设好。

  中缅关系:了解和信任不断增加

  中国新闻社记者:缅甸现政府任期将在3月底结束。中方对缅新政府有何期待?密松电站等项目的前景怎样?

  王毅:中缅友好根植于两国人民心间,有着强大生命力,不会因缅甸国内形势变化而改变。我们对中缅关系的未来充满信心。

  昂山素季女士以及她领导的民盟与中国一直有友好交往,彼此了解和信任不断增加。我们对缅甸的未来同样充满信心。

  中缅是搬不走的邻居。中国愿意帮助缅甸更好、更快发展起来。密松电站是一个商业合作项目,履行了完整审批手续。合作中遇到一些困难,是“成长中的烦恼”,双方将继续积极妥善处理。我们对中缅互利合作的未来当然也充满信心。

  中非合作:从资源类产品的贸易模式转向投资和产业合作

  赞比亚《每日邮报》记者: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低迷,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下降,中非经贸合作和中国对非援助能不能得到有效落实?

  王毅:今年是中非建交60周年。世界变了,中国和非洲也在变,但不变的是中非之间彼此信赖、相互支持的深厚友谊。

  去年底,习近平主席宣布实施对非十大合作计划。这个计划的最大特点就是要从迄今主要依靠资源类产品的贸易模式转向更多开展投资和产业合作,通过鼓励更多中国企业走进非洲,帮助非洲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因此,这一计划可谓正逢其时,恰恰可以有效应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给非洲带来的新挑战。中国一向言出必行。峰会刚刚过去3个月,我们已经和20多个非洲国家对接,积极落实峰会成果,一批早期收获项目即将落地,中非产能合作基金也已启动运行。

  多年来,外界对中非合作有各种议论。但非洲自己最有发言权。去年中非峰会上,多位非洲领导人公开表示,中国从来没有殖民过非洲,而是帮助非洲摆脱贫困、实现发展,为非洲带来了新生;非洲一直在寻找一个有着共同利益和真正可靠的合作伙伴,最终找到了中国。他们的发言在现场引发强烈共鸣,真正代表了广大非洲人民的心声。

  外交与老百姓的关系:从中分享的“红包”会越来越多

  “外交小灵通”网友:中国外交这么忙,究竟在忙什么呢?跟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有关系吗?

  王毅:很高兴回答来自网友的问题。首先愿借这个机会感谢广大网友对外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这位网友说得很对,中国外交这几年的确非常忙,但忙得很有必要,很有收获。

  必要,是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三年来,习近平主席20次出访,相当于环绕地球飞行10圈。所到之处都刮起强劲“中国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中国人的腰板越来越硬。

  收获,是因为中国外交不仅“高大上”,而且“接地气”。大家看到,中国的领导人,甚至我们的主席、总理都在出访期间亲自做“讲解员”和“推销员”。他们心里想着的是国内的发展建设,装着的是人民的利益福祉。

  我只举一个例子。今年1月习主席访问伊朗后4天,首列“义乌—德黑兰”货运班列通车,为义乌7万多家商户开辟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快捷通道,让他们拥有更多商机、更好收益。其实还有很多这样的事例和故事,大家如有兴趣,请点击一下“外交小灵通”。

  最近外交部推出了一项促进地方发展与开放的新举措,那就是外交搭台,地方唱戏。在外交部蓝厅为地方省区市举办全球推介活动,邀请各国驻华使节及企业参加,彼此零距离交流,面对面对接。上个星期,主办了首场推介宁夏活动,反响很好。今后大概每两三个月举行一次,欢迎各省区市踊跃参与。

  中国外交今后还会越来越忙,服务和支持国内发展的力度会越来越大,我们老百姓从中分享的“红包”也会越来越多。

  记者会历时2小时,500多名中外记者参加。


浙江日报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热现场 00004 2016-03-09 浙江日报2016-03-0900008 2 2016年03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