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农科院院长马荣荣——
用自己的粮食装满自己的饭碗
记者 毛传来
本报北京3月6日电 (记者 毛传来) 与其说他是“专家代表”,不如说是“农民代表”——这是会议期间很多记者对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农科院院长马荣荣的第一印象。
黝黑的肤色,是田间地头奔走30多个春夏秋冬留下的岁月痕迹。他和他的团队付出了26年的心血,破解了水稻籼粳杂交的世界难题,育成籼粳“混血儿”杂交晚稻“甬优6号”,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每次来参加全国人代会,马荣荣代表总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关于粮食的数据,张口就来。这次他带来的建议,谈的还是老本行。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已经是我们的共识。”马荣荣代表说。
为此,马荣荣代表建议国家在“十三五”期间实施“藏粮于民”工程,国家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粮食机械研究机构和生产企业,研制和生产适合粮食生产新型主体使用的贮粮筒和粮食加工机械,支持500亩以上的粮食生产新型主体根据其生产的作物类型及生产量建造若干个贮粮筒和一套小型粮食加工设备。同时,设立专账支持粮食生产新型主体足额的贷款资金。此外,通过在粮食主产区实现土地整村流转,延长土地流转期,稳定土地流转价格,提高土地流转的技术门槛等措施,稳定粮食生产新型主体的生产场所,提高生产场所的集中度。他还建议,加强对粮食生产新型主体的专业技术培训和行业监管力度,重点加强粮食生产、储藏、加工、销售、质量方面的监管。同时,还需要建立适合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粮食流通市场秩序。
加强对农作物新品种权保护,是马荣荣代表关心的另一个话题。“农业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就是植物新品种的创新。加强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是推进育种创新的基础。”马荣荣说,杂交水稻技术,是我国在农业科技方面最为世人熟知的一项成就。“两系杂交水稻技术”为我国首创,目前国内很多种业公司和研究机构利用管理上的漏洞获取亲本进行同类“模仿”,造成低水平重复和不正当竞争。一些亲本资源甚至经各种途径流失到了国外,导致我国在两系杂交水稻方面的技术优势面临逐渐丧失的危险。如今,籼粳杂交水稻技术也陷入这样的困境。
“由于农作物育种成果易扩散、可控性差,因此加强对原创知识产权的鼓励和对新品种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马荣荣认真地说。这位“农民代表”的拳拳报国之心、眷眷为民之情,尽显无遗,让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