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文化

临海上官村文化礼堂成为村民好去处

耕读新人家 桃源飘书香

  本报讯 (记者 斯信忠 通讯员 李欣 谢丹艺) 临海市白水洋镇大雷山脚下的上官村现在已经充满了春的气息。株株桃树吐出花蕾,清澈溪水潺潺流淌,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引来无数游人。该村共有278户、948人,以种蜜露桃为主,面积600多亩的蜜露桃基地成了现实版的“桃花源”。

  由于缺场地,原来该村文化生活还不丰富。村民上官治渊说:“以前村民闲下来就是打牌、搓麻将。自从2013年下半年建起村文化礼堂后,村民可以在这里读书、看报,在文体广场还可以打球、跳排舞、唱歌,村民们感到其乐无穷。”

  据了解,位于文体广场两侧的村文化礼堂,各两间、两层,总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投资100多万元建成,功能齐全,有书屋可供读书,有可开讲座的大开间。自启用以来每月都有文化活动,举办过安全宣传教育、道德主题宣讲、文化礼仪、卫生健康教育等专题活动。

  记者穿过文体广场来到村文化礼堂。“吱呀”一声推开左侧的雍睦堂大门,各式各样的农具映入眼帘:木犁、牛轭、木臼……古朴的传统农具悄然留住了农耕文化的记忆,这是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展厅。

  顺着楼梯拾级而上,二楼呈现的是村历史文化,“雍睦”匾额特别醒目,象征着乡里之间的团结和谐。再往里走,是一间有关上官村文化的展厅。30岁出头的村党支部书记朱支平介绍起村庄概况、村史沿革、乡风民俗、村规民约时如数家珍。

  在对面另一幢楼的文化礼堂,“上官书屋”散发着淡淡的书墨香,这里有《浙江日报》等报刊,也有《杨梅栽培技术》等科普知识书籍,共有上千本藏书供村民阅览。

  说起村文化礼堂带来的益处,年近六旬的村民朱支国深有感触地说:“我看了很多村文化礼堂里的农技科普书,掌握了种桃技术。去年,我的16亩桃树净收入10万元,比上年增收一万多元。”

  上官村种植桃树有20多年历史了。原来由于桃树品种差,加上缺少种植和管理经验,村民辛苦一年,一亩只有三四千元,桃农增收的愿望比较迫切。村文化礼堂建成后,注重购买实用书籍,其中《桃树种植技术大全》让朱支国受益不小。以前,老朱选果总是凭感觉摘除,但果型依旧不美观。学习“桃树丰产栽培”等相关知识后,他学会了科学合理地筛选,使结出来的果实饱满、形状美观。以前施肥没有定数,想着多施肥能出好效益,其实不然。通过学习,老朱掌握了施肥技术,不但减少了种植成本,而且桃子长得又大又甜。

  记者跟着老朱进入桃园参观。在地头,他指着一株一人多高的伞型桃树说,这种高度和形状最理想,太高,不但剪枝不便,而且管理和采摘也不便。他说,桃树的间距也很有讲究,合理的亩种植数为50株,太密会影响光照、通风,不利挂果。他根据从《桃树种植技术大全》等书籍中学到的管养要领,对品质差的桃树进行嫁接,如在普通桃树中嫁接卖价相对高的七月桃,通过一系列科学种植、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针对小蜜露品种销售季节短的情况,他间种八月桃和黄桃,以错开上市时间,同样取得不错的效益。

  通过学习,老朱掌握了剪枝、排水等技术,种植的桃子水份足、糖度高、香甜可口,原来每年都愁卖,现在连福建、河南等地客商也大老远来收购,一亩收成达到六七千元。村文化礼堂让他富了脑袋、鼓了口袋,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站在桃园里,老朱笑容灿烂。


浙江日报 文化 00014 耕读新人家 桃源飘书香 2016-03-07 12813624 2 2016年03月0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