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6年,浙江历代文献经典首次整理出版
《浙江文丛》钩沉千年浙学文脉
本报记者 李月红
6年里,一群年轻人一次次将目光投向浙江文脉的深处。
在杭州市体育场路347号浙江出版大厦,2015室是一处俯瞰杭城市中心和秀丽西湖的极佳观景点。在这间不足60平方米的房间内,一支来自浙江古籍出版社的80后年轻团队却无暇赏景,他们常年埋首故纸堆里,焚膏继晷,点校整理,抢救影印,钩沉千年“浙学”文脉。编纂6年来,《浙江文丛》已陆续出版,再过3个月,这套总数500册的系列丛书将全部面市。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出版史上规模最大的出版工程之一,也是浙江历代文献经典的第一次全面整理出版。
在云端,对话先贤
采访约在2015室,门上写着 “浙江文丛编辑中心”。因为丛书量大体重,房间中隔出一个阁楼,楼上办公楼下放书。门后挂着一串风铃,每有访客推门,风铃作响——这里是浙江出版人距离天空最近的地方,这群年轻人正神游云端与先贤对话。我们的采访,就从这里开始。
盛世修典,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浙江乃文化之邦,前人留下的著述浩如烟海,素为文献渊薮。自东汉王充著《论衡》,浙籍学者代有撰述,在哲学、史学、文学、金石学等方面涌现出大批名家名作。新时期以来,中华民族开启全面复兴征程,浙江在文化强省建设中深入实施文化研究工程,2011年,省委宣传部将“浙江文丛”出版项目列入省“十二五”重点文化建设工程,将此项目交给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古籍出版社承担,系统影印、整理出版浙江古代精华文献。
这是一项审时度势的重大决策。本世纪头10年末期,得知浙江各大图书馆900余册珍稀古籍破损严重,濒临损毁,省新闻出版局前后两位负责人为之奔走呼吁,省委宣传部时任部长茅临生、现任部长葛慧君亲切关心,使得该工程顺利立项,横空出世,按期推进。时任省委宣传部分管新闻出版工作的副部长感慨,没有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建设的高度重视,没有部领导的果断决策、关心,这一书写浙江出版历史的文化工程是不可能完成的。
2012年,浙江文丛编辑中心正式成立。在这个8人团队里,基本是80后,平均年龄不到30岁,毕业于全国重点院校古文献相关专业。老古董的事业用最年轻的优秀团队,古籍社自有深思慎虑:要出精品,更要出人才。信息时代的史海钩沉,巧功夫和笨功夫缺一不可,专业出身的年轻人有理想有激情,天南海北找文献,500册编纂下来,浙江古籍事业后继有人了。
在案头,耐得寂寞
文献整理出版不容易,每一页底本影像不能缺,就像白纸黑字得有据。孤本的真伪,钞本的流传,差错的遗漏……纸本经年流传的特殊属性,考验现代出版的“找”功不一般:
有深藏难获的——古籍多为珍品,大多收藏机构借阅严苛,或阴雨天不借,或半拍半抄,或只借善本。做《俞樾全集》时,编辑路伟在国家图书馆手抄了整整一周。要知道,录入时遇上繁体字,连电脑也“罢工”;
有可望难及的——既做全集,海外收集难免,明初大文学家宋濂著有诗作《萝山集》,藏于日本“内阁文库”,为海内孤本,编辑况正兵发动身边亲朋好友从日本辗转求得,“全集”之名,名副其实;
有穷山尽水的——一本《姚燮集》,底本来自国图、上图、浙图、天一阁4处,满以为全了,无意中,路伟从一旧书网上发现了民间藏家高额待售的姚燮从未面市过的孤本《红桥舫歌》《红雪吟》,不罢休的年轻人再三真诚沟通获取信任,终于一窥真相。
还好,这些全集最后都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圆满结局。年轻人说:“民间力量都愿意一起来做文献传播的事儿,我们的不容易也值了!”
巧功夫好下,笨功夫难守。可不是,底本在电脑,书稿在案头,一抬头一低头,只能查漏补缺一个字。有时候校对一上午,一个错都没有,但不校对又不行。如此枯燥,且没有捷径,只能一个字一个字校对。算算500册,上亿文字量,这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碰上不认真的点校者,文稿纰漏百出,甚至连序、跋全得重写,这群内向的人也会“恨恨”地说:“想死的心都有了。”
在陋室,留住岁月
在外界看来,古籍编辑看似“高大上”,看得懂文言文,识得了繁体字,更像是习屠龙之技的傻瓜,卖不掉书,赚不回钱,不仅无用,简直是“封建余孽”。可他们却自得其乐。
古书有爱,团队成立时,7人为“剩斗士”,他们戏言“为真理和浙江文丛而单身”,可文丛恰似一个理想国,吸引的总是志趣相投的人,李林和徐硕这对年轻人就在这里走进他们的爱情桃花源,7种全集的扉页上印着两人的联合署名,为爱作证;
古书有乐,刘蔚爱讲笑话,臧否人物,摆几桩古人的八卦,先贤情致颐养清苦众人;
古书有暖,他们最喜欢有阳光的下午,借口去图书馆泡上一天,找文献看杂书,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总会感慨人生充实不过如此。
要说收获,他们也很自豪。自《浙江文丛》陆续上市以来,每年在全国古籍类出版物评选中,都会拿到最高的奖项,在全国馆藏图书采购配额中,年年销售码洋均在一百万以上,这些都是该社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在最新出版的《沈复灿钞本琅琊文集》,路伟既是钞本发现者又是整理者,可见这支中坚力量的学术修养正在不断成长。不仅如此,前不久团队分离出一个新部门,成员除完成文丛扫尾事宜,将独立承担更多市场化的文献出版项目。而这,正是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和古籍出版社的初衷。
青灯黄卷不复在,皓首穷经常有时。作家柳青曾说过:“人生的路虽然很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群年轻人选择把最青春的岁月,留在了这间60平方米的房间里,用500册的浙学精华垒起青春的高度。终有一天,团队会解散,那时,他们会说,“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幸运的,可以把自己的爱好和伟大的事业结合起来”。
青春无悔,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