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要闻

我省开展“五水共治”两年多来,全省上下同欲,众志成城,换来了浙江大地江河湖海新面貌,赢得了广大群众喝彩声——

民心所向 功在千秋

  2月29日,代表我省“五水共治”最高荣誉的“大禹鼎”颁发,这不仅是去年浙江治水工作交出的一份亮丽成绩单,更擂响了2016治水攻坚年、冲刺年的战鼓。经过两年多来全省上下同欲的治水实践,之江大地上再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

  统计表明,2014年、2015年全省社会公众对治水的支持度均达96%以上。浙江群众无不由衷感慨:儿时记忆中水清岸美的故乡,又回来了。

  为政之要,其枢在水。“五水共治”是浙江贯彻“两山”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是治省兴省的关键之策,是百姓点赞的德政工程,是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铁腕重拳。抓“五水共治”,就是打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杆省份的“基础桩”,就是演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头戏”。

  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因水而兴的浙江,曾经率先感受到了水环境所承受的巨大压力。2013年开始,一边是资源要素对浙江发展的制约日渐凸显,一边是群众“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的事件不断上演。

  此时,省委省政府顺时谋势,果断决策,以治水为突破口,化解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一场综合解决水环境、水资源问题的“五水共治”行动,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拳,破风挥出,席卷浙江。

  两年多来,全省上下一条心、一盘棋、一股劲抓到底,实现了全域全程全民治水,打响了治水转型的当头炮,换来了浙江大地江河湖海新面貌,“山水浙江、诗画江南”的美景正日渐呈现,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喝彩,更为推进“两美”浙江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行百里者半九十”,治水进入第三年,只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五水共治”是一场攻坚战、巩固战、持久战,擂起战鼓,浙江作出庄严承诺:决不把脏乱差、污泥浊水、违章建筑带入全面小康。

  万物复苏时节,春风又绿江南岸,全省各地以翻篇归零的心态,砥砺前进,再度出发。

  上下同欲

  全省实现“清三河”

  位于慈溪市中心的古塘街道,有一条全长3.3公里的新庵江,流经3个社区和多所中小学,两岸还有37家企事业单位,沿河公厕就有8座,排污口多达180个。此前因为没有污水管道,沿岸所有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全部直排入河。

  2013年底,省级媒体以“城区墨水河”为题,对新庵江的污染进行了曝光。2014年初,河岸边的慈溪市实验小学副校长黄慧玲忍受不了河水的臭味,提笔给慈溪市市长写信,呼吁治理新庵江,“救救孩子”。

  像这样的黑河、臭河、垃圾河,在城乡各地为数不少,一度成为群众感观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环境问题。

  “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省委省政府把五个水的治理,生动比喻成五个手指,各有分工、和而不同,捏起来就是一个拳头,其中“治污水”是大拇指,治好了污水,老百姓就会把大拇指竖起来。

  污染并非形成于一时,治水自然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浙江从一开始就明确了“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路线图、“三五七”的时间表,从群众深恶痛绝的垃圾河、黑臭河开始治起,要求三年(2014-2016)解决突出问题,明显见效;五年(2014-2018)基本解决问题,全面改观;七年(2014-2020)基本不出问题,实现质变。

  为破解“九龙治水”的困局,浙江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省长任组长,全面统筹协调治水工作。省、市、县均设立了实体运作的治水办,形成了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套班子齐上阵的组织推进体系。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河长制”——由党政负责人牵头领衔、多部门联合作战。截至目前,浙江已形成五级联动的“河长制”体系:全省现有6名省级河长,199名市级河长,2688名县级河长,16417名乡镇级河长以及数万名村级河长。

  2014年初,慈溪古塘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马科听,成为新庵江的镇级河长。上任后,马科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街道城管、环保、城建办工作人员,沿河排查污水口,甚至一个个窨井盖倒查,寻找污水来源。

  截污、清淤、引水、洁岸,一系列治河措施扎实推进,新庵江恢复了往日的柔美景象。如今,浮动湿地等治水项目也陆续上马,水体自净功能日益恢复。2015年9月,新庵江水质达到地表四类水标准,彻底摘掉了垃圾河、黑臭河的帽子。

  天蓝、水清、山绿、地净……短短两年时间,浙江共完成垃圾河清理6500公里,黑河、臭河整治5100多公里。人们惊喜地发现,昔日垃圾河变成了天然游泳池,村美溪清的儿时画面,又重新回到了眼前。

  水岸同治

  城乡截污“两覆盖”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从治水工作开始之初,省委、省政府就意识到,斩断城乡污染源,是整治水环境的根本之策。在全面推进“清三河”的同时,浙江把治水目光转向岸上,要求实现城乡截污“两覆盖”——力争到2016年、最迟到2017年,实现城镇截污纳管基本覆盖;农村污水处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基本覆盖。

  刘家塘村位于安吉县上墅乡,是当地第一批美丽乡村精品村。以前的刘家塘村,虽然每家都建有小型化粪池,但生活污水经常渗漏,整个村庄恶臭难闻。2014年,刘家塘村承担了国家科技惠民项目——“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集成示范”试点,目前主体工程和管网已全部建成。

  “中国竹乡”安吉有农村人口35万,按每人每天排放0.1吨生活污水计算,全县农村日排污量就达到3.5万吨。日积月累之下,环境承受的压力巨大。为截断污染源,安吉共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600座,实现102个行政村全覆盖,新增受益农户3万户。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安吉省控断面水质已全部达到三类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出境水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过去,由于污水处理设施落后、管网铺设成本高昂,城乡污水一直疏于整治,有些地方甚至“想都不敢想”。去年以来,一场建设城镇截污管网和农村污水治理设施的大会战,在全省打响。各地“挂图作战”,纷纷制定时间表,落实到人、倒排进度。

  截至2015年底,全省累计建成639个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完成208个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新增城镇污水管网6536公里,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的省份。

  全省眼下已完成1.61万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建成污水治理终端站点9.51万个,累计完成村内主管敷设2683万米,受益农户达395万户,全省78.98%的村实现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农户受益率达到65.52%。预计到2016年底,全省将基本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

  治水倒逼

  工业农业“两转型”

  “治水的关键在于对体量巨大的传统产业进行产能压缩、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如果就治水而治水,即便花再多的钱,最终都会‘打水漂’。”早在2013年底,省委书记夏宝龙就在《光明日报》上撰文,系统阐述“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的理念。

  “五水共治”最终能否取得满意的成效,取决于产业是否能实现转型升级。本着这一理念,浙江的治水攻坚,从一开始就找准了最终目标: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型、产业层次的提档升级、绿色空间的挖潜扩容。

  在浙北嘉兴,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曾是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村。在村民周凌峰的回忆里,2013年前,村里每年生猪存栏量有3万头,一度猪舍遍布、污水横流……这种养猪村,曾经遍布嘉兴各地。来自养猪业的氨氮、总磷成为水体主要污染源。

  “生猪养殖再也不能任性扩张了!”2013年,嘉兴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开始了生猪养殖减量提质的生态突围。当地一边做“减量”文章,坚决依法拆除违章猪舍;一边让“提质”成为养殖业的风向标,推动生猪养殖业从“低小散”向生态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两年间,嘉兴市累计依法拆除违章猪舍1609万平方米,不少养殖大户转型发展生态农业,猪场变果园,而且喜获生态经济双丰收。

  “以前钞票是赚了一点,但村里的小伙娶媳妇难,因为很多姑娘嫌我们村太脏太臭。”平湖曹桥街道野马村党总支书记王亚勤说,经过两年整治,村里生猪存栏量减掉了90%。目前村里已引进其他农业项目10个,集高效农业和生态观光于一体。

  在浙中金华,“水晶之都”浦江县,水晶产业产量曾占全国80%以上。散布全县的加工企业,多数以家庭作坊为主,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水、废气、固废和噪音污染,每年排放的废水量达490余万吨,农村65%以上的水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当地的“母亲河”浦阳江,一度是全省江河水质最差的河流之一。

  “五水共治”战役打响以后,浦江率先对水晶行业开展全面整治,两年间共取缔两万多户无证(照)水晶加工户,淘汰9.2万台加工水晶的设备。系统化的治水组合拳,让深受污染的浦江重现绿水青山。2015年,全县水晶产业在加工主体减少90%的情况下,产值和税收分别增长24%和2.6%。今年3月底前,浦江全县水晶企业都将进入四个水晶集聚园区,每个园区都建有污水处理厂,可以实现统一治污,浦江水晶产业真正实现“零污染”。与此同时,浦江的电子商务异军突起,2015年跨境小包业务量同比增长65.59%,被认定为浙江省大众电商创业最活跃的10个县之一。

  在杭州富阳区,治水带来了全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智慧经济、高新技术等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显著提速,“硅谷小镇”、“机器人小镇”、“制造业小镇”、“金融小镇”逐步落地。

  两年多来,浙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强力淘汰落后产能,累计关停整治提升特色小行业企业3万多家、养殖场5万多户。2015年,全省规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6.3%、6.9%和6.9%,增幅均高于全省规上工业。

  翻篇归零

  精准发力“补短板”

  2016年,是我省“五水共治”工作全面铺开的第三年,是实现治水工作“三五七”时间表中“三年解决突出问题,明显见效”目标的决胜年,也是“十三五”“五水共治”工作的开局之年。

  经过两年多的治水实践,我省“五水共治”工作又面临着攻坚期的新任务——“找短板、补短板”,着力解决治水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治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一年半载之计。目前,治水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短板:相对城市治水来说,农村是短板;相对内河治理来说,近海治理是短板;相对上游源头来说,下游平原是短板;相对河段治理来说,流域治理是短板;相对基础建设来说,管理运行是短板;相对资金投入来说,治水科技人才、科技对治水支撑作用是短板。根据这些短板,2016年,浙江“五水共治”将精准发力,重拳出击破难题。

  污泥不除,浊水难清。我省今年治水工作将继续聚焦治污泥歼灭战,全面清除河湖库塘污泥,彻底清除水底污染源。

  从猴年第一个工作日开始,衢州市就自找短板,以“清千塘美百河”春季治水大会战为契机,将治水工作重点放到农村池塘、水潭、沟渠等小微水体的清淤整治上。仅2月14日一天,就有1.18万人参与,查找出治水短板28处,现场解决6处;58座水塘、100公里小沟渠得到初步清理,共清理出淤泥40余吨。

  治水,决不能“小胜即欢,小进则安”。放眼浙江,一大批治水工程陆续加紧上马:设计排涝流量200立方米每秒的杭州三堡排涝工程,建成后可增加太湖流域南排水量2.48亿立方米,有效改善杭嘉湖东部平原和杭州主城区水环境;全长112公里的千岛湖配水工程,建成后将让杭州主城区和沿线县市806万居民喝上优质水,年均配水量相当于80多个西湖水量。

  2016年,浙江将继续围绕“清三河、两覆盖、两转型”的目标挺进,以提升水质为核心,突出抓好劣Ⅴ类断面削减、工业污染防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河湖清淤污泥处置等重点工作。力争到2020年,地表水劣V类水质断面将全面消除,河流Ⅲ类以上水质断面比例达到80%;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三改一拆”“四换三名”等系列组合拳次第挥出,推动浙江向着绿色发展的方向坚实迈进,这是打破路径依赖的创新之举,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浙江,正重新衡量着发展的得失与进退。

  “我思古人,伊彼大禹,洪水滔天,神州无净土!左准绳,右规矩,声为律,身为度……”大禹治水的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浙江文明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今,这首《大禹纪念歌》在之江大地上传唱,一幅当代治水宏图徐徐展开,“五水共治”的美丽蓝图正逐渐化为美好现实。

  生态文明,是当今世界之潮流;绿水青山,是民心民意之所向——“五水共治”顺乎民意、事关当前、功在千秋!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8 民心所向 功在千秋 2016-03-05 12821578 2 2016年03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