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理论

小叶家的“死地”与“跨省地票”

  一年多前,受我家钟点工小叶启发,写了篇关于革除农民工“土地尾巴”的文章。今年春节后小叶第一次来家里搞卫生,又问起了她家宅基地,没想到她说,“那是‘死地’啊”。

  城里的房子卖不出去,农民工却在城里上无片瓦;在老家有宅基地承包田,在城里却下无立锥之地。有人说,让农民工保留宅基地和承包田,万一经济形势不好,他们还可以回家有一点生计。此话差矣,世界城市化史表明,除非有重大问题,农民进城后大多数是不想回去的。

  杭州这座城市根本离不开农民工。小叶那天从早到晚共接了四个活,我家的活是第三个。其实还有客户要小叶去,但她就这么点时间。

  小叶也离不开这个城市。小叶的先生在杭州一家油漆厂工作,至少有一份还过得去的收入。小叶的儿子去年大学毕业后在杭州下沙一家IT公司工作,经常出差。如果他们夫妻俩回老家,那几亩承包田能维持他们现在的生活水平吗?能让他们儿子在杭州买房吗?

  小叶老家房子3间门面,9米进深,是几年前盖的两层楼房。宅基地大概2亩左右,是一百多年前爷爷的上一代传下来的。新屋后面的老屋,已全部坍塌废弃。新屋前有三间小屋,一片竹林,一个不小的院子。

  这么一个在安徽的家,用经济学眼光分析,绝对低效率。小叶告诉我,前几年倒还有可能卖掉,现在根本不可能。大家都在外打工,大家都想卖,根本没买家。小叶说,她家距县城也就10来公里,但因为不靠公路边,那房子和那地根本不值钱。

  浙江有大量社会资本,但投资项目难以落地。小叶老家的地闲置着,却缺钱在杭州给儿子买一套婚房。我们难道真的就不能另辟蹊径,同时解决浙江和小叶家的难题吗?两年前,我曾提出过设立“土地银行”的思路,可惜毫无反应。

  这次再提出一个新的思路,就是能不能由国家出面,实施“跨省地票”制度。小叶把那些地交给当地政府,当地政府发给小叶地票,然后小叶把这个地票通过拍卖等方式,卖给杭州市政府,政府再用这些地票换取建设用地指标。

  就宏观层面来说,原本就应褒奖沿海对于内陆剩余人口的吸纳,原本就因沿海吸纳大量外来人口而应相应增加建设用地指标。现在国家不仅不用出钱,仅出一个政策,就将大大激励沿海做好外来农民工市民化工作,同时也不会突破全国耕地红线。

  地方这些地票适当给予财政专项转移支付。一方面是让他们有财力复垦土地,另一方面复垦后的地,同意他们进行置换,然后以连片的农业用地,长期承包或出租给当地农业企业或农户,其收入直接用于当地农村建设发展。

  这里关键是价格。如果价格过低,小叶毫无兴趣;如果价格过高,杭州市缺乏积极性。但这不是难题,完全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因这地价有相当多的政策性因素,并不能完全由市场决定。不过这里的一个标准,总是要使得拥有小叶这样土地数量的农民工,能在杭州获得购买一套合适面积商品房的相应款项,同时也能大致与市场机制接轨。

  还有一个难题是如何折算换地系数。小叶家的那2亩左右宅基地,如果在杭州郊区,能值数百万元以上。以此直接换取2亩建设用地指标,杭州市当然非常乐意,但这不符合级差地租原理。所以小叶的那两亩地票,对于杭州市政府来说,只能换来少于两亩的建设用地指标。研究这一折算系数并不难,刚好给那么多政府智库创造需求。

  不消除进城农民工“土地尾巴”,城市化将有不尽难题。这么一个事关中国经济当下形势,又事关长远发展,尤其是事关1.7亿外出农民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时候了。


浙江日报 理论 00015 小叶家的“死地”与“跨省地票” 2016-03-03 12817686 2 2016年03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