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两美浙江

实现零直排

  拱墅区位于京杭大运河最南端,境内有61条105公里河道,运河拱宸桥常水位1.35米,处于杭州市水系的末端,治水难度大、任务重、情况复杂。近年来,该区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零直排”为突破口,坚持守水有责,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水陆并进,坚持治管齐抓,主动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随着该区祥符街道顺利通过验收组专项评审,标志着全区范围内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实现“零直排”。

  源头控污

  “项目化”推进截污纳管

  以辖区实际为依托,制定“零直排”计划。2012年底,全省率先提出到2015年底实现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零直排”,在此基础上,成立由拱墅区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截污清水办,抽调专职人员集中办公,负责具体组织推进“零直排”工作。制定《2013-2015截污清水三年行动计划》,用3年时间新增截污7.1万吨/日。对全区61条河道排出口进行了全方位“背靠背”式排查,共发现569个晴天排污口,并对所有排出口进行画漆标识,建立“一口一档案”。

  以街道为突破口,开展“零直排”攻坚。坚持每月召开工作例会,并按照“7月底、9月底、11月底”3个时间节点,对全区的“零直排”街道进行验收,并将创建情况纳入街道综合考评,切实增强属地街道治水的主动性和责任感。目前,全区10个街道均已实现污水“零直排”。

  以问题为导向,探索截污新模式。按照应截尽截的原则,探索实践“拆、接、治、堵”的“截污四法”:“拆”即结合“三改一拆”行动,开展沿河违建集中整治,如园中河、姚潭洋分别拆除河道违建2万余平方米、1700余平方米,拆违后配套实施截污纳管,减少了近2000余人的污水直排。“接”即对尚未整体改造且污水难以直接纳管的区域,综合采取外挂式截污渠、临时中转、倒虹管、自控截流装置等方法收集后就近接入市政管网,如李佛桥河、神龙桥河、施安浜河。“治”即对零散分布农居点的生活污水,实行就地生化池处理后达标排放。“堵”即对一时无法确认污染源的河道排污口实行封堵,追根溯源,落实整改。

  建管并举

  “智慧化”落实长效监管

  全市首推河长制。2013年8月在全市首推“河长制”,10名街道主任担任10条河的“河长”,承担包干河道(段)治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职能。经多次探索、扩展和完善,形成以“一河一长、一河一策”为原则,囊括区、街道、社区、民间“四级河长”的管理网格。出台《拱墅区河道长效管理工作实施意见》。以建立河长为总牵头,“政府主导、部门履职、河长管理、市场运作、群众监督”的河道长效管理机制为目标,制定“河长制”管理工作考核办法、“零直排”河道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细化河长职责,明确工作内容,规范考核机制,完善监督制度。

  探索“六位一体”的全覆盖监管网络。第一是实行专业部门监管,即在全区5个建制环卫所的基础上,建立接受局和属地双重领导的城市管理综合监管所,实现“市政、绿化、环卫、亮灯、河道”统一监管。第二是积极落实三级“河长”巡查管理,建立河道排污口闭环处置机制,按照“发现、寻源、分派、处置、复核”五步程序进行处理。第三是开展以街道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地下雨污水管网市场化养护,以此实现雨污管网养护全覆盖,养护企业接受局和属地双重监管。第四是严格执法监管,加大对河道沿岸企业、商家和居民违法排污的查处力度,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第五是河道排出口第三方监管,把河道排出口监管巡查增加列入市场化养护单位的刚性任务,提高工作标准,扩大作业范围。第六是动员社会监督,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群众举报监督等力量,及时发现问题,快速整改解决。

  全省首创河道及地下管网智慧平台。通过“地毯式”普查测量,获取全区61条河道、231公里地下雨污水管网和15263个各类雨、污水井的详实数据,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地下管网监控、河道水体监管与气象预警归并整合,全省首创河道及地下管网智慧平台,涵盖管网监测、防汛减灾、水资源管理等板块,实现全区水系管理自动化、可视化、智慧化。


浙江日报 两美浙江 00014 实现零直排 2016-03-02 浙江日报2016-03-0200013 2 2016年03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