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权责落到村 入市可交易

德清农田水利设施活起来

  本报讯 (记者 裘一佼 通讯员 赵方正) 沟渠、泵站、小型水闸、山塘……行走在乡间,农田水利设施是最常见的基础设施,但一直以来,它们面临3个共同的难题——所有权归谁?管理维护的责任在谁?市场价值如何体现?

  眼下,这3个问题已在德清率先破题:所有权归村集体,管理维护的责任落到每个行政村,并通过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中心进行交易。

  这一突破,源于去年1月德清获批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国家试点县,开展明晰产权归属、设施确权到村的试点改革。截至目前,德清全县2274座农田水利设施已经全部确权到151个行政村。

  “你过来看看,我们村新领来的证,可值钱啦!”一见面,德清下渚湖街道塘泾村村民徐建明就兴冲冲地把记者带进村委会的资料室。

  18本深绿色的农田水利设施所有权证,分别登记着下杨村15个机埠、3个小水闸的基本信息。“喏,这个最要紧!”只见“设施所有人”一栏清楚地写着:塘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因为这个变化,一直负责水利工作的徐建明也有了新头衔——“水利专员”。

  “这么一来,我们村里增加了三四百万元的资产,村民手上每股价格也跟着涨。” 徐建明说,农田水利设施有了“主人”,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同时,权责明确后管理起来也更顺。

  不过,这仅仅是个开始。德清县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国家试点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俞炳轩告诉记者,德清农田水利设施改革是深化城乡体制改革省级试点的一部分,不仅是明确产权,更重要的是将水利设施“项目”变“资产”、“死产”变“活权”、“活权”变“活钱”。

  水利设施也能“活”起来?面对记者的提问,上杨村村委会主任王方明并不急着回答。他带我们进山,崎岖不平的山路正在修整,迎面不断驶来车牌为沪A、浙A的车子;上杨村的水利专员王毅立正带着5人巡查小组,对乌木桥山塘进行非汛期内三天一次的巡查。

  这个8万立方米的山塘,因为坐落在一片大竹海中,不久前成了电影的取景地,引来不少驴友;同村的桃花坞山塘、独落坞山塘,也成了上海、杭州投资者的考察目标。

  “以前山塘就是山塘,现在思路打开了,山塘也可以集生态、景观、休闲于一体。” 王方明说,村里正进行着一个更大的手笔——将零星居住的山民陆续搬迁下山,对山体进行连片的生态修复和规划,到时将会成为下杨村的宝贵财富。

  根据《德清县农田水利设施经营权流转交易实施办法(试行)》,上杨村的这3个山塘都可以进入德清县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平台,如果流转给其他业主经营管理,村里还会拿到农田水利设施经营权流转证。有了所有权证和经营权证,上杨村可以向金融机构申请抵押贷款,为水利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争取资金支持。

  对于151个行政村来说,钱有了,权活了,新的“压力”也随之而来。德清农田水利设施改革试点时间为3年,“管得好不好、有没有发挥效益”将是改革最终的落脚点。今年,当地将结合全面实施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建立标准化、规范化长效管护机制,力争两年计划一年完成,形成农田水利设施建、管、养、用一体化新体系。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德清农田水利设施活起来 2016-03-01 12815417 2 2016年03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