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柯城区“一校两区”改革折射城乡教育均衡化

乡村教师雷郑涛的三堂课

  开学第一周,雷郑涛就忙着准备“放风筝”主题课。这堂课既有古诗词,又有趣味算术,学生还要做风筝、画风筝。针对农村学校“自然小班化”教学趋势,雷郑涛所在的衢州柯城区新华小学下村校区,两年前开始尝试融合教学,将语文、数学、美术等各科知识融合在一堂课里。

  这一试,让雷郑涛成了“明星”,不仅农村学生喜欢,城里学生同样羡慕不已,融合课成为全省小班化教育交流推进会上的典型。

  这是雷郑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执教11年,从一名懵懂的乡村教师,到如今的“教坛明星”,雷郑涛亲眼见证农村小学的变化。

  除了这堂融合课,在雷郑涛的回忆里,还有两堂记忆犹新的语文课——一堂带着刺痛的苦,另一堂则如雨露般甘甜。

  2005年,大学刚毕业的雷郑涛回到衢州老家,在柯城区下村完小当老师。当年的下村完小,只有一排四间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矮平房,8名老师挤在一个办公室里,操场是一片黄泥地;教室里还有碎裂的黑板,布满钉子的课桌椅……上课铃响,站上讲台的他,看着简陋的教室,心里很不是滋味。

  “第一节课教的是最基础的拼音,虽然已经准备了自制的拼音卡片,但还是教到一半就卡壳了。”痛苦的无助感让雷郑涛觉得“有劲无处使”,更多的时候,知识点讲不透,课堂效率低,孩子们的作业本里都是错误。“那时网络不发达,也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我只能凭着感觉给学生上课。”语文课宣告失败,雷郑涛急得躲在被子里大哭,整晚睡不着觉。

  变化出现在2007年。“有一天,校长说我们要成为城里名校的老师了。”随后,雷郑涛就从新校名上看出了转变——“新华小学下村校区”。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柯城区实施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也能上名校”的“一校两区”改革,衢州市首批名校新华小学托管了下村完小,一所学校两个校区,人财物统一管理。

  一个个变化扑面而来。下村完小新建了三层教学楼,破旧课桌椅换成了可升降课桌……不仅如此,学校里还配了电脑房、钢琴房、多媒体教室等。

  随后,雷郑涛被派到新华小学总部任教。在那里,老校长孔丽珍给他一项“特权”——教室随便进,师父任意挑。他还得到了外出培训和参加教学技能比赛的机会,“每天都能学到新技能”。

  雷郑涛进城学习的时候,城里的前辈名师、教坛新秀也纷纷下乡。下村完小迎来了专职英语、美术、体育、音乐老师,孩子们很快就爱上了唱歌、画画,有两件作品还拿了全国大奖。

  2009年,雷郑涛学成归来。走上熟悉的讲台,他比以前多了一份从容。“那节课上的是《富饶的西沙群岛》,我先展示了一张地图,以导游的身份带着孩子们‘旅游’,其中还穿插了海底世界里的有趣故事,课堂气氛很好。”他至今还记得,下课铃响,好几个孩子趴在讲台边,意犹未尽。一个学期下来,雷郑涛如鱼得水,业务有了质的飞跃。

  这些年,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回村里读书,现为下村校区语文教研组长的雷郑涛,也开始思考起农村教育的未来。“校园里的‘百年仓屋’也是我们的教室,里面的一点一滴都是一堂生动的乡村文化课。”去年,雷郑涛带着孩子们研究起老宅的“锁”,“我们要办出自己的特色,一定可以‘弯道超车’!”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乡村教师雷郑涛的三堂课 2016-03-01 12815415 2 2016年03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