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时评

法治为“扶不扶”
一锤定音

  这个条例,可谓是“老人跌倒该不该扶”难题的终结者。以法律规范行为,以道德引导风尚,可有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法治为“扶不扶”

一锤定音

余列平

  老人跌倒了,你扶还是不扶?这个以前压根就不成问题的问题,以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为标志性事件,一跃成为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心病。现如今,一晃十年。昔日的是非已随风逝去,但每每有“扶人被讹”的新闻出现时,我们都难免经受一次良知的拷问。

  今天,《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实施。条例很明确地将这一道德问题上升为法律问题。今后在杭州,无论你是扶老人,还是以别的方式对他人施以援手,都没必要再自证清白了。被救助的人,如果认为他的损害是由你造成的,或认为你在救助过程中,未尽合理限度注意义务加重其损害的,应当由他承担举证责任。

  不夸张地说,这个条例,可谓是“老人跌倒该不该扶”难题的终结者。实际场景中扶与不扶,因人的素养而异,咱暂且不议;但至少在“该不该扶”的层面,条例将人们拉出了纠结的两难困境:不用再战战兢兢,生怕做了好事反添堵,不用再思前想后,在利他与自保间踟蹰徘徊。法治的魅力,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无罪推定,是现代法治国家刑法通行的一项重要原则。简单来说,就是让原告出示证据,来证明被告有罪,而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将这一重要的法治思想嫁接到“扶老人”这桩小事上,算是找准了命门。

  现实中,有些人的逻辑就是“你要不心虚,为什么会去扶呢”,这种以道德之名去怀疑他人动机的做法,很容易让行善者的无力感丛生。人是很难自证的,更别说让人去证明自己是一个好人了。无罪推定,正好破解了这一难题。

  要知道,道德的确可以在一个相对静态的社会中发挥较好的规范效应,而在一个更为动态的环境中,法律则能以一种更为专业的姿态厘清是与非、善与恶的边界。从某种角度看,城市文明就是一个陌生人文化,以法律契约规范行为,可以比道德引导更为精准高效。

  世人皆有恻隐之心。在“扶老人”时,老人是弱者;在“被讹”时,救助者是弱者。这种弱者的切换,很容易引发舆论的反转。旁观者往往会在事实不明的情况下,就对其中一方施以谴责。由此产生的舆论漩涡,难免会对整个社会生态造成负面冲击。但所谓的“世风日下”,你就那么肯定它不是错觉?

  无论是对于那些跌倒后蓄意讹人者,还是对于那些撞人后矢口否认混充好人者,我们当然可以谴责。但谴责不应该只是一种道德感,更是一种认知力。这种认知力,应当建立在对于法治的尊重与信任上。

  在网络语境中,“扶老人”俨然成了一个“文化符号”,成了调侃社会现状的一个“暗语”。其背后所透露出的,不仅仅是人们对“礼崩乐坏”的哀叹与无奈,更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强烈诉求。

  其实,这两年,我们也尝试了不少办法,来呼唤社会的温情,鼓励人们放心大胆地扶老人。比如,给予道德上的宣扬、荣誉上的奖励,甚至出现了相应的“扶老人险”。但无论是道德的支撑,还是商业的兜底,都不如法律的一锤定音来得更让人心安。

  这回,杭州市人大找准了这个社会痛点,以实际行动回应社会关切,值得肯定。相信这一条例,会为杭城的软实力建设锦上添花。


浙江日报 时评 00008 法治为“扶不扶”
一锤定音
2016-03-01 浙江日报2016-03-0100010;浙江日报2016-03-0100007 2 2016年03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