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衢江续写千年生态故事

乌溪江畔
建起农夫小镇

  本报衢州2月24日电 (记者 裘一佼 区委报道组 胡小飞 郑星星) 一本《四千年农夫》,两张古村落的照片。来到衢江区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我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介绍,不禁让人纳闷:湿地公园、书、照片,三者组合在一起,想说什么事?

  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的工作人员刘燕说:“这里是浙西南的物种基因库,也是我们的母亲河梦想。”同行的建筑师王澍说:“这里有贯穿千年的生态理念,也是我理想中的美丽宜居乡村。”他们的讲述,更让人好奇:一个湿地公园,有那么神奇?

  一个月前,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正式登榜国家湿地公园名录。这片位于衢江南部、山区总面积达1.24万公顷的山水,包括黄坛口水库和湖南镇水库两大库塘湿地,与两大水库相联的溪流和湿地,以及水体两侧第一层小山脊的山林,成为我省面积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

  “省内面积最大”,这对于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来说,并不是最大的噱头;实行更加严格的保护,对于每个慕名来此的游客来说,并不是最大的吸引点。衢江区委书记吴江平捧出一本《四千年农夫》,那是二十世纪初美国农业专家对亚洲农业模式的考察报告,他们发现从广州到浙江这一带,有当时世界上最生态、最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农业模式。

  “如今在这片保护完好的自然环境中,我们想呈现的就是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实践。”吴江平说,在乌溪江畔,有不少自然形成的村落,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上千年,“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传统,包括农业耕作模式、生活方式。每个衢江人都知道乌溪江是我们的母亲河,但并不知道它的生态故事,我们要续写下去。”

  眼下,“千年农夫小镇”有了雏形,范围就在湿地公园所在的衢南片区,包括两个古村,一个博物馆和一个古陶研创基地。但是,小镇的内涵已经超越了地理的界限,从放心农产品、低碳环保民宿延伸到创意乡村艺术、乡土文化教育,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

  乌溪江畔的故事,早就已经打动了王澍。3年前,他带着团队,先后四次来到衢江,穿梭在湿地公园内的古村落中,最终锁定湖南镇白坞口滩头,以当地村落的样态,建造一个湿地公园博物馆;在翁源、洋坑两个古村落里,用自然的材料、现代的技术和建造方法,保护成片的古建筑,完成他心中一个能代表乡村文化未来的样板。

  也许是因为王澍的号召力,也许是因为古村本身让人惊艳,翁源、洋坑村的美景,已经在网络上热传,成为湿地公园的主要代表景观之一。在王澍看来,有生态的环境、传统的历史、现代化的生活,这或许就是现代版“天人合一”的境界。

  告别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回望那一片绿水青山,夕阳之下,美如画。翻看手中的书和照片,突然恍然大悟:原来,传承千年的生态智慧和绿色发展的坚守,一直都在我们心里,未曾改变,也不会改变。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乌溪江畔
建起农夫小镇
2016-02-26 12811608 2 2016年02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