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生态

大量珍稀水鸟齐集浙江

水清岸绿,引来鸿雁蹁跹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宋词中水鸟蹁跹的场景,如今在我省沿海的滩涂湿地中随处可见。每年冬季,成千上万的水鸟沿“东亚和澳大利亚”全球候鸟迁徙路线,不远万里来到我省沿海越冬,直到来年4月前后方才成群返回。

  1月中旬,全国首次开展大规模水鸟调查,我省同步在52个区域内开展调查,由省林业部门组织的7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及40多名工作人员,分成近30支调查小组,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记录到鸟类179种,总数13.5万只。

  “此次记录到的越冬水鸟种类丰富、数量庞大,还出现了黑脸琵鹭、卷羽鹈鹕、黑嘴鸥等对生态环境要求非常高的‘明星物种’。”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调查评估室主任刘宝权说。

  同步调查,珍稀水鸟频现

  “这次调查可谓惊喜连连,我还是头一次这么近距离地观察到这么多的卷羽鹈鹕!”提起此次经历,同步调查组成员之一、省林业厅工作人员俞肖剑,仍然掩饰不住满脸的兴奋劲儿。

  水鸟,是对那些栖息或主要栖息于湿地的鸟类总称。冬季来临后,它们通常会一路向南,朝着更加温暖的地区迁徙,不断变更栖息地。

  俞肖剑所说的卷羽鹈鹕,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东亚种群不超过100只,其东亚种群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目前飞来我省越冬的仅46只。调查中,正驱车在台州湾金清湿地寻找目标的俞肖剑,一下子就在距离车子前方二三十米处的湿地上发现了集群的32只卷羽鹈鹕。不仅如此,在这群卷羽鹈鹕前方几百米处,成百上千只的反嘴鹬集成一大群,同样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引得组员们纷纷拿出专业摄影设备,为这些珍稀水鸟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记录。

  而另一支调查小组在台州长潭水库进行的同步调查中,因为观测到14只中华秋沙鸭而刷新了历年来该调查点的分布数量纪录。

  中华秋沙鸭是世界性濒危鸟类,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估计全世界的种群数量在2400至4500只,堪称“鸟类中的大熊猫”。然而,多年来,观测者在越冬地记录的中华秋沙鸭数量远远小于他们在繁殖地观察到的种群数量,所以又有人称之为“迷失之鸟”。自2008年我省在松阳松荫溪发现中华秋沙鸭以来,它们的越冬栖息地已扩增至5处,其中,临安的天目溪系新近发现的中华秋沙鸭越冬栖息地。

  按需设计,打造候鸟天堂

  “珍稀水鸟越冬栖息地的增多与种群数量的扩大,与我省近年来重视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与监测、深入推进‘五水共治’等方面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长期从事湿地保护工作,进行水鸟观察也有4年多时间,俞肖剑对于我省湿地环境的变化深有体会。

  他说,以前在工作中虽也时常能观测到水鸟,但都没有这次调查中看到的数量多、集群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近年来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花大力气整治水环境,许多地块专门被留作湿地建设,为水鸟们创造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最早发现中华秋沙鸭的松荫溪流域,曾有大大小小的采砂场70多处,为了让它们安然越冬,松阳县在当地设立了中华秋沙鸭栖息保护地,并于2012年全面禁止松荫溪流域的采砂活动,目前,该流域已成为中华秋沙鸭的固定越冬栖息地。

  为充分尊重水鸟的生活习性,一些新建的湿地公园甚至为它们量身打造不同类型的栖息地,由此成为越冬水鸟的重要集聚点。

  “像宁波的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里面连湖面的深浅度,都是依据水鸟的不同生活习性来设计建造的。”刘宝权说,由于设计科学、环境适宜,杭州湾湿地公园内的越冬水鸟数量从最早的40多种,增加至现在的200多种。此次同步调查中,约有一半的水鸟也是在这里被发现的。

  湿地保护,未来任重道远

  鸟依水而生,水因鸟而活。在浙江,总面积达1.1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10.9%的湿地环境,让这里成为了名符其名的“水鸟大本营”。

  近年来,我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湿地保护的相关政策与措施。如2012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明确了设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等3种湿地保护方式,让湿地保护真正有法可依,落到实处。

  2014年12月,全省首批湿地保护名录正式公布,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宁波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温岭龙门湖省级湿地公园等32个浙江境内的国家、省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榜上有名,相关责任单位对于名录中这些湿地的后期修复与保护,力度也空前加大。

  “我国至今尚没有一部湿地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法规,《条例》的出台以及名录的公布,可以看出地方政府保护湿地的决心与态度,”据刘宝权透露,目前,我省县一级的湿地保护规划已经编制完成,今后,如何让这些规划落到实处,让人类与鸟类等野生动物真正和谐相处,仍然需要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


浙江日报 生态 00007 水清岸绿,引来鸿雁蹁跹 2016-02-25 12811553 2 2016年02月2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