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专版

慈溪经济社会
“二次创业”续辉煌

  慈溪经济社会

  “二次创业”续辉煌

  文 周敏杰 邵 滢

  “十二五”刚刚收官,“十三五”也正开局。今年,在杭州湾大桥南岸一片人力围垦出来的土地上,机遇难得,挑战亦重重。

  过去的5年,慈溪迎难而上摸索发展路径,为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数据是最好的“成绩表”。2015年,慈溪地区生产总值1154亿元,较上年增长7.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1万元,迈入高收入地区行列,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97.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提高到32.3%和47.4%。在2015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中,慈溪居第5位,并连续3年居省工业强市综合评价第3位。

  而今,经过5年的快速发展,现代化中等城市格局在慈溪基本形成,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居全省第3位,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慈溪经济社会已处于高位运行。慈溪的党政负责人深知,如何再次“创业”,再上一台阶,是慈溪“十三五”能否续写辉煌所面临的新课题。

  “百尺竿头从头越”。慈溪提出社会经济“二次创业”的口号,将创新驱动作为“十三五”的头号发展战略,直面爬坡过坎期。

  目标已定,成竹在胸。慈溪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更有实力、活力、魅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新慈溪,为宁波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作出积极贡献。

追赶改革红利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变的主旋律。“十二五”期间,慈溪大胆深入改革深水区,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推进。

  2015年12月31日,慈溪作为宁波市首个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县(市、区),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这意味着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将消除,劳动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去年,慈溪编制出台了《慈溪市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实施意见》和第一批PPP储备项目。以胜陆公路(横河-余慈界)工程、市域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新城河一期工程、观海卫镇新城基础设施项目等为重点,PPP项目相关工作不断深化。

  不久前,慈溪深入推进强镇扩权改革,下放23个市级部门的238项行政管理事项,构建起较为完善的中心镇行政服务与综合管理体系,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编制实施卫星城和中心镇“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对接中心城区建设……

  一项项夺人眼球的创新之举,成就了带着慈溪标识的“十二五”。慈溪列入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入选省首批金融创新示范市,综合经济体制改革、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改革、农村合作经济体制创新取得预期成效。小城市培育走在全省前列。社会事业和政府自身改革不断深化,民资参与办医、办学、养老、文化等领域实现突破,完成两轮政府机构改革,组建水务、建设、商贸、海涂等四大国有投资公司,“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扎实推进。

  “十三五”开局,慈溪的改革红利也步入了“深化期”。全市重点抓住“城乡发展进一步统筹协调”这一主题,突破体制难点,推进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功能区规划等多规融合。

  龙山、观海卫和周巷这三大中心镇将成为促进城乡统筹、产城联动的“火车头”。龙山镇产城融合特色示范区、观海卫镇宁波特色卫星镇、周巷镇现代化小城市建设将继续深化。新农村建设由“单项突破”向“整体发展”转变,以提升农村品质为目标,生态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文化传承保护、美丽乡村示范创建等行动,将为慈溪农村注入新活力。

  一批文化广场、休闲健身场所、文化礼堂、文体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即将兴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市场化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将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供给侧”改革。未来,改革必将释放出更多的红利。

驱动创新效益

  “十二五”是慈溪克难奋进、负重前行的五年,宏观经济持续低迷,区域产业结构艰难调整,慈溪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瞄准“高精尖”,挥别“低小散”。

  慈溪加快各类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快速形成产业集聚效益。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培育符合本地发展的新兴产业,目前累计落户项目达47个,累计投产企业达15家。慈溪市现代农业开发区对于慈溪农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初步显现,目前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亿元,近6万亩土地规模化生产作业有序开展。作为慈溪的城市客厅、精神符号和财富中心,总占地面积约2266亩的文化商务区自2013年底开园以来,已有46个项目开工,40个项目基本建成或竣工验收,26个项目投用。

  大平台广揽八方人才。“上林英才”研发园、创业园、产业园等链式平台体系建设初具雏形。科教园区启动建设,累计培育创新型梯队企业1000多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预计达到2.63%,五年获得发明专利1847件,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和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

  尝到了创新驱动的甜头,创新被“浓墨重彩”地写入了慈溪“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成为慈溪发展的核心战略和第一动力。慈溪将整合文化商务区、科教园区、万亩畈城市生态园等平台,建设环杭州湾创新中心,重点培育发展互联网应用、品牌营销、设计创意等产业,力争建成宁波北部地区创新要素集聚中心。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和中科院慈溪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心、中科院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也将在此落户,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慈溪制造迈向“智造时代”。政企合力聚焦智能装备、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领域。“互联网+”战略也将为慈溪制造插上“云翅膀”。“十三五”期间,慈溪将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快大数据云基地建设,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价值链的重构,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

  对于慈溪的“十三五”来说,更大胆的创新在于如何深度参与区域合作,增创开放发展新优势。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慈溪将积极构筑宁波北部沿海经济走廊,打造特色产业带,建设联接宁波港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物流节点。以杭州湾大桥为纽带,加速融入上海都市经济圈。以沪甬跨海铁路(通苏嘉甬)、杭甬高速复线、余慈中心连接线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为抓手,交通网络将不断升级,进一步扫除对外开放的障碍。

精耕民生账本

  经济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普惠老百姓,慈溪牢牢抓住改善民生这一“牛鼻子”,交出了一张漂亮的“十二五”民生成绩单。

  “十二五”期间,慈溪新增城乡就业岗位2.38万个、创业实体2.3万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分别提高到每月210元和1962.7元,民政救助资金支出1.18亿元,市慈善总会发放善款1.29亿元,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惠老支出280万元,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受益3万多人次,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实现并轨运行,新潮塘保障房竣工,恭和苑养老项目投入运营。

  慈溪中学、龙山中学迁建工程竣工,宁波大学科技学院签约落户,完成第二轮义务段素质教育星级学校评估,农村职教创新和“德育生活化”模式得到上级推广,实现市级医院对口支援镇级医疗机构全覆盖,推行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已有91.5%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学校体育场馆接纳群众健身174万人次,人口计生优质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慈溪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项目实质性启动,斥资1.75亿元打造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农村文化礼堂增加到109家。居家养老服务列入慈溪市重点实事工程,实施1000万元敬老爱心工程、5000万元乡镇敬老院两年改(扩)建工程、3亿元阳光老年城建设等“夕阳红”工程。“慈爱行动”全市参与,目前共有注册志愿者3.5万人,志愿服务队867支。“慈溪市慈善总会在过去20年累计募集善款8.28亿元,慈溪还成为全省唯一被评为六星级慈善城市的县级市。

  “十三五”期间,慈溪把民生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未来,慈溪教育和医疗资源分配将更加均衡。学前教育普惠、义务教育均衡、高中教育特色多样、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统筹推进,15年基础教育将得到高质量普及。同时,不断深化教育公平,加强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

  慈溪将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慈溪还将在全市科学配置医疗资源,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推进分级诊疗和契约式家庭医生服务模式。

  慈溪将推进社保参保全覆盖,强化社保全民参保登记;促进城乡失业保险一体化,适时合并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稳步推进各类养老保险制度融合,稳步提高各类群体养老待遇;完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和物价补贴机制,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发挥商业健康保险对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作用。

追逐绿色脚步

  近年来,慈溪主动拒绝“灰色GDP”,把绿色低碳的理念贯穿发展命脉。可以说,慈溪的“十二五”是一条“绿富美”之路。

  绿色发展,首先产业要绿。慈溪结合本地产业实际情况,提出淘汰小印染等“七小产能”的行动计划,并主动提出淘汰提升空压机等落后设备。积极推行“腾笼换鸟”,新产品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连续两年获得省淘汰落后产能先进县(市、区)。

  2013年8月,1532家非法废塑料生产加工户全部关停,市民不再遭受噪声和废气之苦。去年1月份至今,2.2万余家住宿、生产、经营功能“三合一”“多合一”的场所全部完成验收,关闭取缔4448家,强制拆除705家,完成整改17435家。

  慈溪推行“五水共治”以来,11次“河边考河长”工作涉及慈溪所有的镇级河长,河长制不落空、不挂名。15位“网民监督员”将全市网友曝光的治水问题反馈给慈溪治水办,去年的47个问题全部得到及时处理。

  目前,慈溪境内已排摸的115条“三河”全部完成治理,累计拆除涉水违法建筑29.52万平方米,疏浚河道642.76公里,并成功创建省“清三河”达标县(市、区)。

  “森林慈溪”建设全面推进,目前已累计投入绿化资金14.6亿元,新增平原绿化面积4.2万亩。去年,慈溪成功跻身省园林城市和省生态市行列,并通过省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技术评估。

  “十三五”期间,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将在这座工业大市越走越宽,节能减排有了新制度和新技术的双重保障。

  慈溪将落实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建立健全落后产能淘汰机制;全面推广清洁生产,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提高新建建筑能效标准,加快商业、民用建筑设施节能改造;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分步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推进农林废弃物、建筑垃圾、餐厨垃圾等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和区域平衡,逐步实施分质供水;大力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倡导绿色消费,推进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园区创建。

  “五水共治”瞄准水质提升,“十三五”期间,慈溪每年将投资500万元,以柔性植被系统、生态导流渠、浮动湿地、支沟河口湿地、人工水草等生态手段,开展区域性河道生态治理工作,计划实施生态河道建设25公里以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将大力开展,“森林慈溪”将着力建设一批兼具景观和生态功能的城市风景线,创建“无违建市”的目标也将在“十三五”期间实现。

慈溪遥看“十三五”

  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有效突破。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力争实现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均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制造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新产业新业态形成规模,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城乡一体化建设走在前列。

  新型城市化深入推进,中心城区集聚辐射能力明显提升,城乡统筹发展体制进一步完善,城乡空间布局更加优化,现代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小城市和卫星镇、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推进。

  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资源消耗总量控制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指标全面完成,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绿色低碳,努力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社会就业充分,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政府职能转变逐步到位,社会治理创新持续深化,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利益诉求表达、矛盾纠纷调解等机制更加健全,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8 慈溪经济社会
“二次创业”续辉煌
2016-02-25 浙江日报2016-02-2500006;浙江日报2016-02-2500008;浙江日报2016-02-2500013;浙江日报2016-02-2500012;浙江日报2016-02-2500020;浙江日报2016-02-2500007;浙江日报2016-02-2500018 2 2016年02月2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