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护清流
——记瓯海“最美环保人”陈海刚
本报记者 尤建明 通讯员 陈如
“浅溪同看晓堤柳,青塘偶来幻影幽……”走进温州瓯海区三溪片区,治水新颜望不断。可谁知道,这里聚集着3000家企业,其中有185家重点污染企业。问渠哪得清如许?只因挖井划线巧治理——
一根铁棍、两条划线、三个策略,改变了这个片区的面貌,这与一个“挖窨井狂人”很有关联,他以独特的“环保经济学”,让辖区偷排漏排销声匿迹。他就是老党员、浙江“最美环保人”、瓯海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教导员陈海刚。
一根铁棍治违排
“老李,我们一起河边走一趟。”接到群众反映的污染问题,陈海刚连忙喊上同事李克带队核查。作为党员,他总是身先士卒。执法现场,陈海刚随身携带一根1米多长的撬棍。厂房内外,河岸路边,雨污管道窨井盖,他都撬开看看,记录排污情况。
这个治污“秘笈”创于2012年。当时,下屿河出现一段200米左右的红色污染。陈海刚与同事迅速开始巡查却苦无线索。“废水是流动的,被排入河道前,一定会在管道留下痕迹。”陈海刚决定验证一下,他沿河附近一个接一个挖开窨井盖查看。很快,一家私设暗管向雨水管道排放废水的印染企业现形。企业受罚停产后,河水变清了。
此后,陈海刚每次执法棍不离身,哪里不对挖哪里。突击检查时,先把厂房周围窨井盖挖开看过一圈,再进企业。同事们称其为“孙悟空”,一根铁棍专打各种违排。“陈海刚这支撬棍,撬断了无数违法排污路。”瓯海区环保局局长凌晓敏说,如今,撬窨井盖验水已成环保执法惯用动作。
红绿色线划管道
“三溪河坝下河段,逢周末变蓝……”一次,陈海刚接到了举报。但核查发现,企业偷排时间短,经雨水冲刷,痕迹很快被掩盖,仅挖一次窨井盖很难锁定目标。于是,陈海刚带领多名执法人员,对疑似区域窨井口蹲守摸排3天3夜。终于在一天凌晨1时多,发现废水行踪,并顺藤摸瓜查处一个隐蔽违排加工坊。
蹲守查看,毕竟耗时费力。如何挖开窨井盖就能迅速找到污染源?陈海刚一直惦记着。一次,他带孩子去医院看病,医院地上各种颜色的导医指示线,触发了他的灵感:何不给雨污管道也穿上“花衣服”?“雨水管划绿,污水管划红,在地面涂上色条带。”陈海刚说,这样企业自查方便,不熟悉厂区的执法人员过来也能按图查访,提高效率。随后,陈海刚联系了专业的勘探单位,对主要工业区的雨污管道全面排查,并建立了图纸资料库。
如今,三溪片区污染型企业都有一道独特的风景:两条红绿线在厂内一路延伸,构成地面排污图。一旦厂房沉降等问题导致污水不小心泄露,厂方能及时发现并精准修复;而雨污走向一目了然,有利于环保部门监督检查,对企业也能保持震慑。
三条策略巧治理
每周3次入企检查,不定时晚上抽查……但陈海刚明白,严控污染不能仅靠查处罚款。每次执法,他都不忘宣传“环保经济学”:污染环境入刑,违排要重罚,贷款也会受影响。企业环保自治,也是在赚钱!
陈海刚的第一个策略——企业自治宣传,慢慢有了效果。在下屿河不远,正欧服饰洗染公司在他的不断“劝说”下,对污水处理设施投入累计超过600万元。“污水问题解决了,企业也收获了更大的经济效益。”该公司董事长林和建说,当初森马集团来考察时,对企业社会责任特别重视,专门察看了污水处理设施,结果相当满意,企业顺利签下了森马这个大客户。如今,辖区135家涉水企业投资百万元改造处理设施的例子屡见不鲜。
对于拒不改正违法行为的企业,陈海刚抛出第二个策略:敢于碰硬。在郭溪街道前垟村,拒不整改的无证橡胶鞋底加工作坊被强制断电。陈海刚迅速召集辖区正规企业,陈述利害关系。“他们都是同行,肯定有人认识违排企业主,只要这些老板明白利害,就一定会相互转告。”陈海刚的“计谋”得到了印证,仅有的几个投诉也得到有效处理。
工作如打仗,陈海刚的第3个策略便是:发动民众参与。如今,三溪片区10个村居都有了群众自治环保组织。“一般我们看河水的颜色,就能判断应该投放哪种对应药水来治理。”环保应急小队队员董雷说,多年参与治理,他们已成了准专业的河道捍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