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补齐“短板”变引擎

  董波

  何谓“短板”?语出“木桶效应”,即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因此“短板”成了运行系统中对薄弱环节、滞后指标的代称。

  然而“短板”并非“不足”的代名词。名副其实的“短板”必须符合三个特征:一,该板长短能决定整个桶的水平面,缺之事倍功半,补上则事半功倍;二,是已明显落后于发展阶段应有的水平,“短板”是严重掉链子的那一环;三,要能补得上,虽是薄弱环节但尚不具备补上的条件,那就不是“短板”而是先天制约了,所以“短板”也应是“十三五”期间既该干又能干成的大事。

  反观浙江发展大局,“短板”在哪里?

  在经济发展领域,市场机制往往能自动调节供需平衡,一般反而不存在明显的“短板”。若有“短板”,说明价格传导机制有误、市场竞争不充分、资源调配受管控,那是市场化改革的问题。而在社会发展领域,浙江却是明明白白有着一些“短板”,待我们来补上的。

  比如教育领域,浙江仅有一所“211”高校,优质高校稀缺,导致了支撑浙江发展转型的高端人才不足。浙江外来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流出省外人口,流入人口中高中及以上人口比例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浙江的低端制造导致流入低端劳动力,还是低端劳动力锁定了低端制造,几乎成了“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悖论。

  比如卫生领域,浙江高端医疗和特需服务稀缺,导致当前高收入群体跨省医疗、跨境医疗成为潮流。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更是不足,床位占比近五年间从14%下降到了9.2%,基层床位年均减少2%,基层医务人员持续流失、医疗服务能力不断下降。医疗服务是健康产业发展的核心,医疗服务不足,医养结合、健康管理、健康信息,以及药品、医疗装备器械等上下游供应链和增值服务的大发展都无从谈起。

  比如文化领域,浙江文化底蕴丰厚,历史上名人辈出,文化强省渐成气候,但浙江缺乏“航空母舰”级文化企业,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浙江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缺乏有效管理,一些场馆设施建成后因缺少后续资金,难以发挥作用。而良好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事关社会稳定与和谐,也是美好生活的题中之义。

  以上社会领域的“短板”,近期有无补上的条件呢?不仅有,且恰逢其时。因为从需求来看,“十三五”正是中产阶层壮大和消费升级的关键时期,消费热点将从传统的衣食住行转向教育、健康、文化等高端消费;从供给来看,随着社会事业改革加快,体制内资源将更趋开放和流动,社会资本与其联姻,将有效放大供给;从政策来看,近期国务院紧密出台关于新消费新供给、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等指导意见。

  从浙江实践层面来看,补“短板”也正如火如荼。产教融合的应用型高校、分立壮大的独立学院、实现升本的专科学校,以及像西湖大学等一批民办研究型大学都在蓬勃发展。浙江将健康产业作为能够支撑未来发展的万亿级大产业培育,一批重大项目、骨干企业和园区平台正在形成……补“短板”,已然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成为刺激新消费、培育新产业,推动浙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要将“短板”真正变为引擎,还需政府和市场层面的共同努力。其一是积极探索社会领域的PPP模式。成功的PPP项目,必须在投入后有持续现金流回报,才能给予民营资本以稳定预期及合理回报。但当前各地正尝试PPP模式的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经济效益和现金流回报堪忧。反而在社会发展领域,很多项目是事业与产业的融合,具有准公共品性质,预期回报能吸引社会资本的介入,政府也能缓解财政投入的压力。其二是要勇当基层改革探索的先锋。无论是教育、文化还是卫生领域,相关改革都是世界性的难题。因此在补“短板”和引擎发力过程中,都会遇到种种体制机制方面的掣肘。对此一方面要积极响应改革“顶层设计”,另一方面也要主动探索基层创新,在国企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混合所有制发展等方面大胆尝试,敢为人先。其三是紧扣需求实施供给侧改革。找准“短板”之后,更要精准发力,让新供给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需求。切忌好大喜功,将“短板”无谓补成了“长板”;更忌南辕北辙、自说自话,将“短板”挪至了它处。

  (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补齐“短板”变引擎 2016-02-17 12339304 2 2016年02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