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李鬼”进村
痛点何解?

  刘乐平

  新买的马桶还没用,生生开裂了。如此咄咄怪事发生在我的老家,江苏苏中地区的农村。年前,母亲在家翻修卫生间,更新了洁具,当中就有这只某知名品牌马桶。好歹也是知名品牌,质量不至于如此不堪吧?细察之下,还真发现蹊跷:与正牌的LOGO相比,我家马桶上那个字母O显然要“浑圆”一些。原来是遇上山寨货了!

  假期里跟老家的同学、朋友说起这糟心的事儿,却被讥为“少见多怪”。他们当笑话一样讲给我听:“抢手”杀虫气雾剂、“九度空间”女性卫生用品……在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他们看来,这些傍名牌的产品实在是见怪不怪。山寨货通常直接进入乡镇商铺,然后流向附近的村庄。农村小超市、代销店、小五金店,尤其是侵权商品泛滥的重灾区。

  山寨货为何逍遥农村市场?无非两个原因。首先,山寨货在农村有市场。山寨货价格低廉,在农村整体收入不高、消费能力较低的情况下,便宜成为农民选购商品最重要的参考标准。再者,便要说到监管。山寨货横行乡村,反映了政府治理资源在乡村投放的稀缺。相较城市,农村是产品质量安全的末端,农村市场的监管力量极其薄弱,甚至游离于现代化监管手段之外,因而更容易出问题。

  农村和城市一样,本应充分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同等享受社会发展红利。但农村假货现象,多年来呈泛滥之势。时下,中央力推供给侧改革,目标之一就是让供给端的产品能够更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好产品生产出来之后,怎么让包括农民在内的广大消费者心甘情愿掏腰包?怎样用好“供给侧改革”这一工具,去激活巨大的农村市场?从那只山寨马桶身上,我们能得到一些启示。

  有人说,农民贪便宜,买山寨货乃是“明知故犯”、“愿打愿挨”的事。确实,笔者接触到很多农民朋友,对山寨货甚至有某种程度的“认可”,“能用就行”是他们的口头禅。但是,这种“认可”并非心甘情愿,也并不必然意味着他们就理应承受假冒伪劣商品带来的潜在风险。与其说农民不关心质量,倒不如说他们更求实惠,这是生活状态使然,消费能力使然。从这个角度看,山寨货在农村的横行,折射的正是农村市场短板所在——缺少物美价廉的正规商品。

  农村有庞大的消费人群和获利市场,正是启动内需所需要的空间。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随着这一战略的深入,农村市场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那些正规大品牌来说,与其被人假冒,不如重新定位,推出更适合农村市场的产品。只要有越来越多正规军的加入,市场竞争更充分了,物流成本也更低了,“物美”和“价廉”自然会找到平衡点。相信到那时,假冒伪劣商品自然也就失去了扎堆横行的土壤。

  大品牌之所以难在农村市场立足,还存在一个恶性竞争的问题。假冒伪劣是好产品的天敌,山寨横行的市场,就不会有正规品牌的生存空间。好产品连市场的门都迈不进,谈何供给侧改革?以此观之,供给侧改革要发力,需要一个好的社会体系去支撑,比如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的规范等问题就是当下所亟须解决的。

  推动好产品下乡,还应该考虑农村市场的特殊性。比如,许多大件商品的安装和售后服务,在农村就很成问题。说回到我家那只山寨马桶,装修前,我曾建议,所有卫浴用品,由我网上购买,寄回到老家。但最后还是决定在老家实体店购买,原因很简单——老家买了“包安装”,而且坏了管修。如果是网购,找人安装是个大麻烦,坏了也找不着人。

  在大宗电器消费上,农村消费者的顾虑表现得尤其突出。京东等电商巨头的物流体系早已延伸至乡村,但在我的农村老家,一个贩卖电器的邻居却将生意越做越大,并将生意的触角覆盖至周边更远的自然村。我的这位邻居能将“苏宁们”在城市越来越难做的生意,在农村越做越火,正是因为他看到了农村市场的特殊性,及时补上了售后服务的短板。谁能彻底打消农村消费者的顾虑,就能打开广阔的农村市场。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李鬼”进村
痛点何解?
2016-02-17 12321498 2 2016年02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