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专版

文章导航

山城水变

——泰顺通过治水实现绿色崛起

  山城水变

  ——泰顺通过治水实现绿色崛起

  文/徐明 虞佳琳

  阳光、空气和水,是人类生存的三大基本需要。然而,现代社会工业化过程中对环境的忽略,让这些人们本可以畅享的自然馈赠,一度变得让人揪心起来。

  2016年1月15日,一组全新发布的年度环保数据引人注目。监测显示,2015年泰顺大气环境质量位居浙江全省第二,居温州全市第一。

  也是在这天,温州市委和市政府举行年度县(市区)述政活动。泰顺交出的成绩单亮点频频,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59亿元,同比增长8.4%;财政总收入9.28亿元,剔除11项政府性基金纳入公共预算因素,增长9.2%;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8.22亿元,增长14.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09元,增长9.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73元,增长10.5%。

  山城泰顺以治水为抓手,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战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托领跑全省的生态优势和水清岸绿的水环境,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该县提交的这份成绩优良的年度答卷,为“十三五”开局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创新】

各方凝聚共识,治水由标及本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南朝文学家鲍照这句诗写的不是泰顺泗溪,却正好点出这个廊桥名镇的地貌特色。泗溪镇的东西南北,正好有四条溪流,并以方位被称为东溪、南溪、西溪、北溪。

  在2014年初的“清三河”工作中,泗溪的东溪、南溪、北溪被列为垃圾河。虽然和平原地带塘河比,这3条溪流生活垃圾污染并不算严重,但是泰顺当地政府认为,该县作为“温州水塔”之地,理应有更高的治水要求。

  泗溪镇副镇长季庆文对于3条河道治理情况如数家珍。作为遭受生活垃圾困扰的河流,清理难度并不大,打扫清运一番,河道就已经干净。难点在于,居住河道两岸的村民如何不再随手倾倒垃圾,实现长效清洁卫生?

  就此,当地政府在意识上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推动当地制订“村规民约”,形成对村民行为的约束;在措施上加大投入,雇请村民组建兼职的溪流保洁队伍,对河道中出现的少量垃圾及时予以清理;在产业上加快发展,充分挖掘廊桥的资源优势,让越来越多的当地百姓在旅游产业中“靠水吃水”。

  泗溪镇这个样本,是泰顺创新治理手段,采取多种措施,实行一河一策的治水缩影。

  这个2015年底通过“清三河达标县”验收的县,为了提前完成“清三河”任务,除了根据全省“五水共治”部署,全面落实“河长制”,积极推行“水岸同治”等有效措施,还结合县域实际,将治水工作作为党委和政府的第一主体责任,多层次多部门协作,从根源上梳理治水难点。

  同时,治水形成了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泰顺县政协开展“百名委员同行,助推五水共治”的专项民主监督活动,建立监督组,深入基层、立足实际、倾听民声、体察民情,为治水出谋划策;泰顺共青团发挥青年组织的带头作用,开展青春治水专项行动,动员共青团员、广大青年参与“治水”,为“五水共治”克难攻坚;泰顺县司法局发挥司法行政职能,提供司法护水服务,借助人民调解队伍开展“五水共治·法制同行”宣传,提高广大居民的涉水法治意识;泰顺县气象局结合业务加强监测,将气象数据与“五水共治”相结合,有效提高治水效率。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在治水工作扎实开展并取得实效后,泰顺全县干部群众已经对“五水共治”形成一致认识,全民参与“五水共治”的氛围日益浓厚。尤其在该县消灭垃圾河之后,为了严防“三河反弹”,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泰顺进一步扩大河道保洁范围,以偏僻区域无名溪沟、毗邻省县际河道等为重点,发动群众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努力争取河道保洁全覆盖。

【关键词:绿色】

因地制宜谋划,生态成为优势

  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泰顺,是全国现存廊桥特别集中、特别丰富的区域。2012年11月,“闽浙木拱廊桥”入选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溪东桥、北涧桥、三条桥、文兴桥这4座泰顺县境内的廊桥,被列入“闽浙木拱廊桥”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申报点。

  廊桥因水而建,因治水而更美。在泗溪,被誉为“世界上最美廊桥”的北涧桥,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横跨北溪之上。桥屋灰瓦红身,飞檐灵动;桥旁古树掩映,相互辉映;桥下二水交汇,流淌不息。

  然而在前些年,当地村民在溪滩设置的鸡窝、鸭棚随处可见,一些塑料袋、废弃日用品也很碍眼。那时候游客想拍摄一张好照片,需要不断调整背景,避免出现煞风景的画面。而在经历治水之后的今天,整条北溪已经成为一幅迷人的图画,游客随手一张自拍,就可以引来朋友圈羡慕点赞。

  泗溪镇境内至今保存着众多的革命胜迹,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旧址就在该镇境内的白柯湾村小宫庙。泰顺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泗溪的治水成果,培育成“红绿相间”的旅游新格局。2015年5月,当地投入大量资金,把泗溪镇通往白柯湾的道路,拓宽到适合旅游大巴行驶;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馆修缮一新;对周边白柯湾、灵家山、小南山3个村统一整修。11月7日,在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80周年之际,泰顺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纪念馆馆长林上兆介绍说,这里已经成为浙南革命教育的重要线路,一年有3万余人前来参观。

  根据泰顺旅游整体规划,未来将以九峰省级风景名胜区的优美自然环境为依托,以工农红军红色文化为主脉,结合农业发展和乡村特色旅游项目,形成“一条红色路,一群彩色村”的旅游格局。

  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征途中,泰顺坚定不移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推进廊桥国家公园建设,绘就美丽泰顺的生动画卷。红色旅游、廊桥文化园、氡泉景区、乌岩岭国家自然保护区相辉映,成为泰顺四大旅游品牌。

【关键词:协调】

兼顾发展保护,引导转产转业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恰如其分道出泰顺保护珊溪水源地的精神。

  时下正是蓝色寒潮预警期间,在海拔500多米的泰顺县罗阳镇横港村陈家垟山田中,40多岁的齐存荣,正在各个草莓种植大棚间查看塑料薄膜完好情况。目前齐存荣和外甥陶建辉一起投资的这个“智辉农业生态园”,还处于种苗培育期,所以100多亩山地和80多亩山田,看起来还显得较为荒芜。

  “智辉农业生态园”是一个畜牧基地转业为种植基地的项目。2011年,陶建辉学校毕业回乡后,在这里建立了山羊养殖基地,一度存栏量达到300多头,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2013年温州实施水生态治理后,当地作为珊溪水库集雨区,为保护水源限制发展畜牧业。舅舅和外甥商量一番,决定摸索着做农业生态园,先后种下油茶、白枇杷、黄桃、雪梨等共2万多棵,建立了十几个草莓大棚,开挖了一口鱼塘。

  转业需要投入的资金很大,齐存荣和陶建辉难免也有一些压力。但是两人看法很一致:为了保护水源,转产是必须的。陈家垟有着清澈的高山溪流,水质清澈,流量很大。两个人打算接下来审批建一条小水坝,充分把山水资源转化为农业生态园的经营优势。

  像“智辉农业生态园”这样的转产转业项目,泰顺还有很多。近年来,泰顺县强力推进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河道修复等水源保护“五大工程”,推动库区转产转业,加快群众增收致富,以实现长期有效保护珊溪水库水质洁净。

  珊溪水库是温州人民的“大水缸”,总库容为18.24亿立方米,水域面积38.51平方公里,其中泰顺境内水域面积21.6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泰顺占了大头,水源保护方面自然也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近年来,泰顺县投入巨资,开工建设一系列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垃圾治理工程、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池、农家乐污水治理工程,使硬件配套逐渐达标。2015年,该县实施治污水项目15个,总投资23172万元。

  泰顺水利局副局长陶英荣坦言,泰顺经济底子很薄,短时间要把治水设施建齐全压力很大。但是,保护好水源已经成为泰顺干部群众的普遍观念,让生态变好也是为了泰顺人自身生活更好,所以全县上下治水不遗余力。

  下一步,该县将建立珊溪水源保护常态机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政策引导,让库区周边群众向中心镇和无区域生态移民区集聚。

【关键词:开放】

护好一湖清水,筑巢引来凤凰

  春江水暖鸭先知。政府治水成果,让生态成为资源,使在外经商的泰顺人看到了商机和信心。

  今年41岁的汤德省,老家在泰顺泗溪镇上,多年来在江苏一带从事房产开发。2015年他感受到县里对发展旅游的支持,也看到游客越来越多,毅然投资300万元,把自家4间大房子改造成民宿“老厝壹号”。自2015年国庆节开业以来,30个房间在周末和节假日全部爆满。一些采风写生的美术院校师生,一住就是半个月。

  近两年来,在泗溪镇上,古色古香的泗溪步行街建成了,总规划面积5200亩的廊桥文化园一期已经开业,老厝壹号、行人风迹等5家民宿开门迎客……廊桥风情小镇渐渐从规划走向了现实。2015年,约有500万人次造访泗溪,徜徉在廊桥下、溪流旁,为小镇居民带来欢声和财富。

  泰顺近年的水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让一度遭遇发展困惑的百丈镇,孕育出了发展的新动力。

  百丈镇地处飞云江中上游,曾是泰顺县内唯一可以通航瑞安的水运埠头,也是闽浙交界处泰顺、景宁、寿宁、庆元、龙泉等县的物资吞吐口岸和集散地。百丈的财政收入,一度占泰顺县的90%。

  这个借助水运兴旺的小镇,在1997年珊溪水库启动建设后变沉寂。全镇大部分村庄都淹没水中,居民“升迁”到山上后,水运断了,田畴少了,道路改了,小水电没了,正所谓“四大皆空”。飞云湖水烟波浩渺,一时半会体现不出经济效益。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百丈镇守候着珊溪水资源的清澈,生态优势越来越明显,2014年创建成为国家生态乡镇。随之,“休闲体育小镇”悄悄孕育成型。

  早在2012年底,百丈镇先后引进了浙江、辽宁两省5支皮划艇队伍共2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进驻训练。2014年11月,由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举办的全国青少年赛艇训练营,在百丈镇正式开营。这支“国字号”队伍,这几年在此全力备战2020年奥运会。此外,甘肃皮划艇队、辽宁曲棍球队都入驻这里。

  专业运动员云集之后,民间体育运动也跟着兴起。2013年11月,全国露营大会首次落户百丈,来自全国各地近两万名户外活动爱好者前来安营扎寨。如今, 27公里的环湖自行车赛道正沿着飞云湖徐徐展开,露营基地、沿湖风光带已经完成建设,户外山地挑战赛也在紧锣密鼓筹划中。

  随着现代社会回归乡村生活潮流的兴起,山水大美的百丈,获得了意想不到的青睐。

【关键词:共享】

建设生态文明,造福一方百姓

  岭北村尾村,距离泰顺县城罗阳18公里,海拔470米。古道、古桥、古树、古民居、古民宿构成的独特资源,加上村庄外立面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改建,使得这个安静小山村美不胜收,惊艳了每个初来乍到的人。

  社区党委书记李永鹤,是一个大学生村干部,偶尔会在自己的腾讯微博发工作感想和岭北风光。结合“五水共治”工作,他眼下正忙着在社区提升水乡文化。

  贯穿岭北村的溪流两边,防洪老堤已经有些年头,石头上覆盖着青翠的苔藓,显示着小村的幽静。近年来,小溪上新建了一座“同乐廊桥”,小溪内新铺设了一条亲水平台。当洁净的溪水可亲可戏,游客自然纷至沓来。虽然小村刚刚列入住建部首批全国美丽村居试点,工程还正在建设中,但是2015年已有3万多人迫不及待地前来探看风貌,村里的民宿也很快开出10家。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近年来,治水换回的青山绿水,为泰顺这座浙南山城注入强大的发展后劲,并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创业致富中。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泰顺,相继获得了“国家生态县”“中国廊桥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市场投资开发第一县”等美誉,被列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县、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县、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享受到生态、治水的红利后,该县“十三五”又描绘出更美好的蓝图,致力打造全国生态高地、浙南闽北旅游胜地、中国休闲养生福地,坚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与经济互促共赢的发展路径,迈向全面小康的新征程。

  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自在地享受着更好的阳光、更新鲜的空气、更干净的水,也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找得到发展机会,这或许是治水给当地百姓最大的福利吧。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8 山城水变 2016-02-17 浙江日报2016-02-1700007;浙江日报2016-02-1700026;浙江日报2016-02-1700028;浙江日报2016-02-1700029;浙江日报2016-02-1700027;浙江日报2016-02-1700033;浙江日报2016-02-1700024;浙江日报2016-02-1700031 2 2016年02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