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政治

农技标兵
滩涂“掘金”

——记三门正屿村村支书柳正有

  本报记者 丁谨之 县委报道组 林苗苗

  早上7时,柳正有在自家养殖塘里忙完后,又踱步到其他养殖户的塘边查看水质,不时大声提醒着:“别贪多,要是肥水供应不上,个头就养不大。”

  柳正有,三门县海润街道正屿村党支部书记,除此之外,他还有两个“不可小觑”的身份:全国“农技标兵”、省养殖状元。这位“农技标兵”出身的村支书,用自己的双脚在海边的泥塘里,探索出一条符合渔村转型的致富之路。

  三门湾,金银滩。尽管花鼓漫岛上的正屿村地处三门湾边,但此前却与“金银”两字无缘。用来形容它的是另一句当地俗语:“嫁人嫁到正峙山,不如坐牢到郑公山”。“贫穷”,是1990年31岁的柳正有首次当选村支书时,直面的现状。

  “过去我们主要捕带鱼、黄鱼,但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发现鱼越来越少了。”柳正有当时预计传统捕捞业即将面临窘境,“得赶紧变,不能再等了。”柳正有发动村中16户渔民离海上岸,承包下350亩养殖塘,率先干起了海水养殖。

  一开始,缺乏经验的柳正有,带着大家到附近的玉环、温岭等地取经,一步步摸索。在头年养殖对虾亏本后,次年,他们改单一养殖为混养,终于收回成本。

  初见致富的曙光,正屿村却在当年的台风中遭灾。整村被淹,村民无家可归,养殖塘全部被毁。面临着担任村支书以来最大的考验,柳正有连续几夜无法入眠。在与村干部反复商议后,他决定联合24户村民在花鼓漫岛的葛岙片承包下600亩养殖塘。在柳正有的管理下,养殖塘当年便见成效,每亩塘的产值达到8000多元,拉开正屿村整村致富的序幕。

  2004年,村民陈洪明告别了渔船,上岸承包40亩养殖塘,成为正屿村最后一个转产渔民。至此,“出没风波里”的传统渔业生产方式,在正屿村画上了句号。柳正有也终于松了口气。

  “转产是全村的事,一个都不能少。”带领全村进行产业转型中,柳正有始终秉持这一理念。

  正屿村周边有1080亩的滩涂,使用权归村集体所有。如果自行围垦,需投入2000多万元,这对刚经受一场洪灾的村民而言,无疑是个天文数字。但若选择对外承包,尽管村集体会有一定收入,但村民获利甚微。因此,有关这1080亩滩涂的使用方式,村民意见各异。

  经开会商讨和反复斟酌,村里决定:1080亩滩涂由村民自行围垦,再以股份制进行承包,2000多万元费用由愿意入股的村民均摊。据此,滩涂被均分为46股,每股可获得面积18亩到25亩的养殖塘,几乎涵盖所有村民。

  此举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尽管围垦前期需要借钱筹措,但村民很快便从中获利,收入渐丰。

  人均年收入从1997年的5000元,增加到2014年的2.3万元,正屿村渐渐成为三门有名的富裕村。勇于创新、敢闯敢干的劲头,是柳正有一把把增产的金钥匙,也成了正屿村致富的秘密武器。


浙江日报 政治 00011 农技标兵
滩涂“掘金”
2016-02-05 4063692 2 2016年02月05日 星期五